通常在甚麼樣的情況下,我們會去照鏡子呢?
整理服裝儀容、練習演說姿態、抑或只是希冀瞧瞧自己的體態...
不論出於何種理由,幾乎可以將其統括在"增進自信"的出發點:
藉由正眼去正視自己,讓膽怯羞澀的心展現開放大方的面向,
使擅於用謊言來自我合理化的性格,逐漸懂得看清生活的真實,
相信這是鏡子最大的功能性所在。
電影從前述鏡子的特性做為演繹核心,做為一部驚悚鬼怪片,
依然無法免俗的加入雙胞胎、雙重人格等標準化的元素,
雖說有那麼點新意,但情節大抵上還是未突破過往類似電影的窠臼。
坦白說,自己總是挺納悶的:
按理,雙胞胎所具有的特質,應該是彼此從頭至尾的高度相似;
換言之,彼此間的性格也該是大致相同,而不致於出現極端的情況。
但弔詭的是,或許是為了增進電影的戲劇性效果,
每每在雙胞胎的元素中,不論是真實存在、抑或只是單方想像,
經常會將兩人的個性設計得天差地遠,
藉以透過一方來保護另一方的情節,強化劇情的張力,
但這顯然是現實相去甚遠,不是麼?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正值叛逆期的瑪麗亞,因著自己內向的性格,
在學校的人際關係不睦,與家人的感情亦不佳,
其父親為整型醫師、母親則明知父親外遇而選擇隱忍,
一家人彼此同在一個屋簷下,但卻顯然都十分壓抑。
某一天,瑪麗亞無意間在梳妝台發現一張超音波照,
照片上顯示著雙胞胎的子宮照,似乎說明著她有另個雙胞胎姊妹,
從此之後,瑪麗亞在照鏡子的當下,皆能見到另一個自稱是艾蘭的自己。
艾蘭相較於瑪麗亞,顯得是外向大膽,經過其多次的鼓勵,
瑪麗亞終於揚棄過往的羞澀怯弱,非但在學校大膽爭取心儀對象,
也設計母親去面對父親出軌的事實,一切正看似美好人生重新開展之際,
瑪麗亞與艾蘭之間的角色,也開始出現翻轉的情況。
隨著人格的外放,最終被禁錮在鏡子內的,成為內向的瑪麗亞,
艾蘭則完全取代其成為真實中的自己,而接續的恐怖行徑也逐一開始。
追究其源頭,原來當初瑪麗亞確實有雙胞胎姊妹,但因為艾蘭是畸形兒,
身為追求完美、整型父親的醫師無法接受,最終將其活埋。
基此,到底艾蘭是鬼魂、還是瑪麗亞所幻想出來的人格,
在本片中坦白說並不重要,透過鏡子裡外的詮釋,
我們選擇將甚麼做為真實,或才是本片所期欲闡述的重點。
每個人都存在著表象與底心的自我,
兩種心境趨同的情況並不多,多數皆呈現對立的矛盾;
基此,當我們選擇將表象做為真實,隱藏底心的慾求,
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在於無盡壓抑的情緒,讓自己在行為上多所制肘,
為的只是捍衛由虛假型塑下的表象真實。
一旦抑鬱來到了爆發宣洩的當口,當底心不再安於隱藏於幕後,
浮上了檯面之後,原初的表象的面具也將一一的被撕開,回到其虛假的本質,
從此真假反轉,讓自己得以順從內心真實的渴望。
箇中的關鍵,就在於一份自信心,
當個人的自信心漸生,膽敢去挑戰家庭與社會所給予自己的定位,
才能揭開一切附加於自己其上的面紗,讓真實貼近自我慾求,還原本真。
"鏡中人"的寓意,莫過於此吧!
(坦白說,"鏡子"這個道具,在電影中絕對是萬年老梗了吧!
演繹手法看來看去都大致相仿,不知何時才能夠出現讓人耳目一新的詮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