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覺得一些老生常談的話語說得很對,"人,的確是會成長的".

就拿觀賞運動球賽為例吧!記得在高中與大學時期,自己對於NBA籃球相當熱衷,

那種享受著倒數致命一投(buzzer beat)的快感,著實令人有著莫名窒息式的愉悅.

然而,自從研究所之後,喜歡的運動賽事,已然悄悄的從籃球轉變為棒球,

原因無他,就在於那永遠存在的未知可能,令人嚮往不已.

 

 

就籃球而言,當球賽進行至倒數時分,一旦雙方比分差距拉開,

那反敗為勝的機率,可說是微乎其微.

但是,在棒球場上,只要不到九局下半的三人出局數,

縱使比分差距再大,當兩出局,兩好三壞滿球數的情況下,

依舊有著無限的可能...

在棒球場上的歷史中,這樣的例證處處可見,

而這反敗為勝的契機,正是棒球之所以醉人的因素所在.

 

其實,魔球一片已經是看過好一陣子的電影,

當時說實在的,儘管影評佳評不斷,

布萊德彼特甚至被看好能以該片,角逐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但自己當時只是給予持平的評價.

直到今年2012,

片中的主角"奧克蘭運動家隊"(Oakland Athletics)於球季最後一天封王,

才再次讓我想起了這部有趣的電影,

因為今年的運動家,與電影中所描述的當年情境,如出一轍,

也讓人們再次見識到了比恩(Billy Beane)的魔球威力.

 

"魔球"一片,可說是一段記錄棒球奇蹟的寫實電影,

敘述2002年的奧克蘭運動家隊,在預算極其有限的情況下,

放棄了許多大牌球星(如吉昂比(Jason Giambi)...)的合約續簽,

不再從球員個人的表現來考量,而是以"贏球",以"球隊的整體戰績"思考,

輔以成本預算的精算,而找到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球隊經營模式.

比較起一些只會砸大錢買明星球員的邪惡帝國而言,

這樣的管理模式確實令人稱許.

 

  

然而,個人認為,這樣的歌頌角度,

乃是從身為管理階層--比恩的觀點出發的,

畢竟能夠用最少的預算,買到最多的勝場數,

其球隊經理自然居功厥偉.

但是,從球迷的角度而言呢?

對球迷而言,支持球隊的勝負,固然重要,

但觀賞球賽最重要的,是在於欣賞到了運動員的優美身段.

就拿過去籃球場上常被拿來相提並論的喬丹與馬龍而言,

兩者得分效率相仿,但很明顯的,

大家就是喜歡看喬丹的縱身灌籃,

而不是馬龍的中距後仰跳投.

(馬龍迷可別罵我,我說的只是自己周遭的經驗)

或許兩人對球隊的貢獻度相同,

但球迷的喜愛程度卻有所不同,

這就是身為明星球員的價值之所在.

 

明星球員,不單單是球隊的贏球保證,

更能夠為球隊帶來標籤式的附加價值,

單憑著吸引球迷的貢獻,其經濟價值就遠超乎贏球的成本.

就拿魔球一片中的MLB棒球場上而論,

說起洋基,大家馬上會想到Jeter, A-Rod, Rivera...

提到紅襪,馬上浮現的,就是老爹Big-Papi的身影,

但是,想到奧克蘭運動家,您第一時間能夠想到誰嗎?

我還真的想不出來,

只是知道他們今年在最終日打敗遊騎兵,登上美聯西區王座,

但絲毫不知道他們有著甚麼樣的球星,

而這...或也正是玩這套魔球藝術的比恩,

所最應該進一步去思索的課題所在吧!

畢竟,如何能夠讓職業球隊超乎單一的贏球價值,

才是更為經濟極大化的表現吧!

 

反觀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其實每個人在人生的路程當中,努力的浮沉著,

為的,不就是成為人生賽場上的明星球員麼?

如何能夠將自己從一個在勝場中,可替換性的小螺絲釘,

轉變為非我不可的關鍵零組件,

無疑才是人生的課題之所在.

 

總是,在人生的歷程中,

人們希望的,是"唯一",而不是"其一",

所期待的,是自己被記住,而不是遺忘...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