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民眾黨中央委員春酒宴的場合,

柯文哲主席刻意選擇於「天然臺」餐廳聚會,據此發表其「天然台」的構思,

不啻為民眾黨的國家認同路線,奠下了軸線的基石。

然而,有了「天然台」的新論述,是否就能擺脫既有「兩岸一家親」的刻板印象,

乃至於進一步在藍綠統獨光譜當中,取得最大公約數的最適位置,

顯然在看似概括融合的詞彙之下,猶有更細緻化的面相仍待克服。

  

對於「天然台」,柯文哲主席是這麼說的:

「台灣自古就是移民社會,除了原住民,歷代都有移進來的人口,

 所以只要在這裡住久了,甚至在這出生、認同台灣,那就是台灣人,所以叫天然台。」

迥異於民進黨的「獨」、國民黨的「統」,係從歷史遺緒演進過程,衍生出國家認同的理路

(如民進黨在有感於外來政權迫害,方凝聚出以台灣為主體的建國倡議;

   國民黨承繼著中華民國的道統,對統一始終沒有忘情),

「天然台」聚焦的關鍵點,在於「移民」的舉措,

不論先來後到,舉凡進入到台灣、願意在這片土地上打拼的人,當然就是認同台灣的「台灣人」,

畢竟,又有哪個人不希望自己所在的地方繁榮富庶呢?

 

以移民作為導向的「大熔爐」族群立論,的確存有某種說服力,但顯然這並非柯文哲主席所首創。

回顧1998年台北市長扁馬對決,於選前造勢晚會中,

李登輝總統作勢詢問馬英九「你是哪裡人?」,

馬英九回答:「我是吃台灣米,喝台灣水長大的『新台灣人』。」,

李登輝接著舉起馬英九的手,高喊「不分本省、外省,我們都是新台灣人。」

讓「新台灣人」在彼時成為國家認同的顯學。

 

比較兩者的異同,「新台灣人」與「天然台」皆是為了突破統獨壁壘分明的界線而來,

在明知高牆難以倒下的前提下,改採迂迴戰術,透過「用腳投票」的論調,強調著「移民即認同」,

藉此讓同在一片天空下生活的彼此,就地證成為整全性的族群,

個體雖或仍存有統獨的歧見,但為求台灣發展的目的,希冀達致不分彼此的結果。

當年,「新台灣人」的說法,一舉讓馬英九擊潰施政滿意度甚高的阿扁市長;

如今,同樣如法炮製的「天然台」,能否發揮同等功效,為民眾黨洗刷「兩岸一家親」的陰霾,

甚或助其在2022、2024大選出奇制勝,坦白說,我個人是抱持較悲觀的態度。

 

悲觀的理由有二:

其一,當年「新台灣人」的訴求族群,係不放心外省菁英再度掌握政治要職的本省族群,

為了說服國民黨內本土派的支持,李登輝總統才以和解的態度,給予馬英九肯認的光環;

作為當時台灣本土勢力共主的李登輝,由他口中來赦免外省族群「賣台」的原罪,

著實具有重量級的影響,這才讓論述發揮功效。

相反的,「天然台」所誕生的情境截然不同,

其生成背景乃民眾黨期欲擺脫「小藍」、想著向淺綠光譜位移的急中生智,

主要的受眾為傾向民進黨的民眾,惟可惜的是,

柯文哲主席早已非昔日扁家醫師的獨派形象,

眾人只記得「兩岸一家親」的發言,

試問其所發表的族群融合論調,又如何能夠感動目標群眾呢?

 

其二,可以預期的,「天然台」勢必成為民眾黨接續大選的國家認同主張,戰略上相當明確,

便是希冀放下統獨論辯激情,擱置箇中零和爭議,回歸到安身立命的發展著想,

於國家認同軸線採取溫和路線的意圖可見一斑。

或許民眾黨所盤算的,是站穩統獨光譜的中線,據此囊括最廣泛中間選民的支持,

就理性選擇的立論,儘管符合著最佳化的預期,

但無奈的是,選舉,往往就不曾是理性的…

無論是國民黨的「九二共識」,強調與中國往來才有未來的說法,

抑或是民進黨現今最擅長操作的「芒果乾」,將一切失敗歸咎於中國迷因,

在在都顯示著,台灣所謂「中間選民」的投票意向,並非向中線趨近,

而是各自在就近的光譜上,尋找得以喚醒激情的認同論述。

民眾黨倘若從選舉理論的觀點,認為站穩中線便能確保不失,

待選戰到了最終激化的時刻,無法慷慨激昂的溫和主張,反將成為支持潰散的敗筆。

 

坦白說,我始終未能理解的是,

民眾黨既然自許「以民眾為本」,為何會在政黨光譜的定位上,

仍舊僵固在統獨的國家認同軸線中,力求突破呢?

當既存的統獨認同早已根深蒂固,期欲連根刨除再行栽種,根本是緩不濟急。

更況,民眾真的在乎甚麼「天然台」、「天然獨」麼?

在眼下貧富差距日漸懸殊的時刻,何黨何派能夠將富者的資源,

最大程度的分配給普羅大眾共享,誰就可能囊括更廣泛的選票。

在檯面上各政黨盡皆於「經濟公平軸線」站在發展光譜之際,

民眾黨與其汲汲營營在「國家認同軸線」尋求突圍,倒不如選擇向左走,

踏上台灣政黨未曾涉足的公平場域,以拓荒者之姿,為黨的發展闢建長久穩固的道路。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