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扮演好父親的角色嗎?」
「養一個孩子,需要準備多少的預算?」…
類似養兒育女的諸種自問性的質疑,
打從驗孕棒出現兩條線開始,就未曾間斷過。
端看網路上的討論,
似乎500至1000萬不等的費用跑不掉,光是用想的就嚇人,
這或也是許多人望之卻步、選擇不生(乃至於不婚)的緣由吧!
然從另個方面思考,當下普遍低薪化的年代,
窮其一生都未必能掙得上千萬,按理新生兒豈非絕跡,
其實不然,來自於社會各階層的人們,
仍舊猶有和樂溫馨的畫面呈現,
間接驗證了財富或非天倫幸福的必要條件。
當然,並非鄉愿的說著「錢不重要」,
畢竟有錢就有更廣泛的路徑選擇,按理應會有較順遂的坦途,
然而對孩子而言,在經濟條件之上的,應有更關鍵的要素,
此或也是在離婚官司爭取監護權之際,法院往往會犯下的謬誤。
總是直覺的以父母雙方的經濟實力,
來逕自論斷歸屬於何方,才能獲得最大的保障,
卻未曾從「愛的深刻」程度關照,由更在乎的那方取得監護,
畢竟,愛是無法量化的,自然也就無從度量。
不妨想像如下情境,
當孩子判給了財富較豐、但慈愛卻顯得稀缺的一方,
一旦其人又組織新的家庭、有了新的成員後,
據此對前任孩子產生了疏離,則還能奢言幸福麼?
恐怕提早離家、乃至於被至親遺棄,都是不無可能的結局。
循著財富的邏輯,擴大範疇的看,
當經濟境遇陷入困頓、父母尚且無以為繼的家庭,
無奈的將送予他人認養當成選項,
便很容易的說服自己,「孩子是去了更好的地方」,
相較於跟著自己的窮途潦倒,
當有錢人家的小孩,必然更加幸福有尊嚴。
本於為骨肉的將來打算,如此想法不忍苛責,
但其卻忽略了「唯有至親的愛無可取代」的元素,
雖無意對認養有何偏見,
然終相信不是親生的總是差了那麼一點。
當認養立基在某種需求性的元素(含飴弄孫、傳宗接代…),
一旦原初的欲望降低、乃至於不再需要,
則非親生的孩子,就可能面臨著被遺棄的命運,
又遺棄的結果,最終的去處,只剩下孤兒院。
如此形塑出的荒謬弔詭,就其結果,無疑是悲慘的境遇,
但論其原始的動機,卻是何其良善,
單純只是至親在無能為力之際,企盼著孩子去到經濟優勢的人家。
箇中謬誤的關鍵,在於父母合理化放棄親子權利的作為,
以為只要循著市場機制,
將孩子讓給更優渥的人來照料,就會有最佳化的配置,
卻漠視親情紐帶無可割捨的天性,無疑將孩子推往未知的深淵,
或許會有更好的發展,但卻亦可能陷落遺棄的暗黑循環。
既然如此,何不讓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外在環境是好或壞難說,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
天下父母心,對孩子,始終不離不棄。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行銷企劃,
將重點擺在育幼院出身的少女與單親媽媽之間,
令人心碎又療癒的溫情故事。
但事實上兩人劇中的互動,還達不到真摯感人的地步,
倒是從中娓娓演繹著孤兒的不堪境遇,
即便到了生命的最終,卻礙於沒有法定的家人,
只能草率的被處理掉,不禁令人鼻酸。
未知當那些孤兒的父母,見到如此淒涼景象,
還能作出如此狠心讓出的決定麼?
孩子要的真的不多,有媽的孩子才是個寶。
道理何其簡單,
但往往在柴米油鹽的窘迫下,忘卻了親情間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