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命交錯.JPG

新藥的發展非一蹴可幾,

少說得經過動物、一二期人體臨床試驗,乃至於後續繁複的藥證申請,

稍具療效規模的藥物,沒個三、五年的淬煉,根本不可能達至。

但現實所面臨到的,是來自籌資層面的困境,

在無法提前獲益、給予股息的前提下,

新藥公司只能藉由不定期利多消息的發布,來維繫股價的穩定,

一旦遭遇負面訊息襲來(如解盲失敗,副作用等),

雪崩式的資金潰散,似也家常便飯。

於是乎,為了使願景不至於從雲端上跌落,

公司方在捍衛股價本夢比的手段上,也就處處充滿著貓膩。

 

慣用的手法,在電影中充分的被揭露,

首先,運用長期贊助學術研究機構的方式,

建構彼此資金依賴的鏈結,

讓研究成果能夠充分配合新藥研發的進程,成為最佳的廣宣工具。

期間若有未盡吻合的數據,則可透過一切必要的河蟹手法,

促使研究者屈從於金錢權位的威逼利誘,從而弭平進程中的各種爭議。

再則,在經營政商關係方面,

新藥公司則透過成立慈善基金會的模式,樹立一己的公益形象,

藉此洗白其在藥品研發過程的未盡完善。

尤其諷刺的是,成立基金會的資金,

本應用於降低藥品風險的試錯經費,

卻往往在公司力求加速研發進程的動機下,

轉而以公益的形象,用在那些深受藥品傷害的患者,

結果或許相同,

但顯然讓黑心藥商藉此幻化為白馬騎士的光明形象,頗為諷刺。

端看現實中諸種「做公益」的型態,

不也都是在犯下社會規約所不容的錯誤後,才宣誓投身公益麼?

我們或該思考的是,當公益「成本化」後,

等同於當事人降低對於各該事件風險的覺察,

預先框列公益的資本,

以亡羊補牢的態度因應,這是否為人們所希冀的呢?

 

而本片除了上述揭發藥商的種種劣行外,

更加駭人驚悚的,是忠實演繹著當代利用傳媒輿論對付異己的手法,

也就是時下經常聽到的「網軍」,「1450」何其相仿。

當藥商覺察研究機構中,有無法被金錢利益所誘惑,

為了降低其研究證據的有效,開始廣搜其人過往的黑資料,

並在各個媒體平台上大肆廣宣,使其飽受身敗名裂之責難,

削弱其所掌握不利證據的公信力。

類似的手法,在大廣宣時代的當下,到處可見,

端看近來藻礁公投領銜人遭到鋪天蓋地的攻訐,

希冀摧毀公投說服力的企圖,幾乎是如出一轍,

相互映照下,無疑作了血淋淋的詮釋。

 

回到電影的情節架構,儘管以雙重軸線的劇情開展,

一是聯邦調查局臥底幹員的緝毒行動,

一是新藥研究者期欲揭發藥商掩蓋副作用的陰謀,

兩條軸線本該在演繹的過程中交疊,據此激化出情節的高潮。

唯可惜的是,可滋交錯的聚焦點不甚強烈,甚或根本毫無干係,

讓故事無法起到激盪人心,自然也就顯得索然無味。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