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JPG

每每在提及阿茲海默症的時候,眾人總是不免給予如下的評語:

「失智症患者自己活得輕鬆愉快,

   反正他們也已經忘記自己是誰,也記不得一切煩憂惱人的事,

   真正累的,反而是身旁的貼身照顧者。」

立基在這般視角下的解析,可以清楚看到,

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電影,泰半皆是呈現周遭人等的種種妥協與掙扎,

述說著家有該症頭的患者,將陷入情感與現實間的心理折衝,

矛盾的情愫,不時激盪在照護者的念頭之間。

 

換言之,鏡頭的聚焦點在於他者,罹病的當事人反倒坐實成為配角,

對其內心間的諸種念頭未有多加描繪,

畢竟失智症下的想當然爾,早已沒有自由意志的能力,

自然內心的刻畫也就相對空泛,僅以各種表象的特徵,

諸如大小便失禁、表達能力稀缺、以及記憶的錯亂顛倒等,

藉由外在條件來證成其失智病徵,儼然少了一點臨場的真實感。

而本片之所以廣獲好評,

個人認為,直臻患者的心靈世界,

具體揣摩描繪記憶漸失情境下的各種樣貌,應是主要的亮點所在。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的故事相當單純,一名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父親,

由大女兒悉心照護者,但因個人生涯規劃,

女兒希望偕同男友移居巴黎,正安排將父親送往安養機構。

此時,或許感到有那麼幾分不安之情,父親開始陷入各種妄想情境,

懷抱著對已逝小女兒的思念,將大女兒,男友,醫師,看護等角色,

交雜著往昔與么女的互動情景,時空與關係交雜紊亂的不斷重組,

一次又一次的衝擊父親原本對自我記憶篤真的信心,

終在最終短暫清醒之際,想及腦海中錯亂的關係脈絡,

灰心之餘,從而忘卻了自己為誰,

等同於反璞歸真,回到了人類誕生的原始狀態。

 

精彩的場景排列,清晰的人物關係縱橫軌跡,

搭配上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細膩且精湛的詮釋,

即便劇情何其簡單,卻有著卓越出色的呈現,

震撼心靈的後座力,是何其巨大的。

尤其結局中,當父親宛若嬰孩般的躺在看護身旁,

就像是母親抱著兒子般真切,

不禁讓人想起俗語所云:「老人孩子性」,

當一切重新歸零,心下最企盼的,還是媽媽當年最慈愛的擁抱吧!

 

觀賞本片後,您還會有失智症是「無憂無慮」的先入為主想法麼?

或許他們不再存有常人的理性計算能力,未能清晰連結各該人物的關係脈絡,

但就好似一部已然紊亂、等待著重新整理的磁碟機,資訊量並未有所稍減。

在資訊同樣爆炸、然卻沒有工具理出頭緒的情況下,

面對著次次不同、轉瞬間更易的人事物,

相信心下對於追求真實狀態的那份窘迫之情,

將驅使內心走向恐懼,未曾穩定的確認環境的全貌,

那絕對不是無憂,而是無盡的驚疑。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