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在提及阿茲海默症的時候,眾人總是不免給予如下的評語:
「失智症患者自己活得輕鬆愉快,
反正他們也已經忘記自己是誰,也記不得一切煩憂惱人的事,
真正累的,反而是身旁的貼身照顧者。」
立基在這般視角下的解析,可以清楚看到,
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電影,泰半皆是呈現周遭人等的種種妥協與掙扎,
述說著家有該症頭的患者,將陷入情感與現實間的心理折衝,
矛盾的情愫,不時激盪在照護者的念頭之間。
換言之,鏡頭的聚焦點在於他者,罹病的當事人反倒坐實成為配角,
對其內心間的諸種念頭未有多加描繪,
畢竟失智症下的想當然爾,早已沒有自由意志的能力,
自然內心的刻畫也就相對空泛,僅以各種表象的特徵,
諸如大小便失禁、表達能力稀缺、以及記憶的錯亂顛倒等,
藉由外在條件來證成其失智病徵,儼然少了一點臨場的真實感。
而本片之所以廣獲好評,
個人認為,直臻患者的心靈世界,
具體揣摩描繪記憶漸失情境下的各種樣貌,應是主要的亮點所在。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的故事相當單純,一名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父親,
由大女兒悉心照護者,但因個人生涯規劃,
女兒希望偕同男友移居巴黎,正安排將父親送往安養機構。
此時,或許感到有那麼幾分不安之情,父親開始陷入各種妄想情境,
懷抱著對已逝小女兒的思念,將大女兒,男友,醫師,看護等角色,
交雜著往昔與么女的互動情景,時空與關係交雜紊亂的不斷重組,
一次又一次的衝擊父親原本對自我記憶篤真的信心,
終在最終短暫清醒之際,想及腦海中錯亂的關係脈絡,
灰心之餘,從而忘卻了自己為誰,
等同於反璞歸真,回到了人類誕生的原始狀態。
精彩的場景排列,清晰的人物關係縱橫軌跡,
搭配上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細膩且精湛的詮釋,
即便劇情何其簡單,卻有著卓越出色的呈現,
震撼心靈的後座力,是何其巨大的。
尤其結局中,當父親宛若嬰孩般的躺在看護身旁,
就像是母親抱著兒子般真切,
不禁讓人想起俗語所云:「老人孩子性」,
當一切重新歸零,心下最企盼的,還是媽媽當年最慈愛的擁抱吧!
觀賞本片後,您還會有失智症是「無憂無慮」的先入為主想法麼?
或許他們不再存有常人的理性計算能力,未能清晰連結各該人物的關係脈絡,
但就好似一部已然紊亂、等待著重新整理的磁碟機,資訊量並未有所稍減。
在資訊同樣爆炸、然卻沒有工具理出頭緒的情況下,
面對著次次不同、轉瞬間更易的人事物,
相信心下對於追求真實狀態的那份窘迫之情,
將驅使內心走向恐懼,未曾穩定的確認環境的全貌,
那絕對不是無憂,而是無盡的驚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