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事件皆存有多面向的解讀,尤其是社會議題的討論,
對其結果的分析,將緣起於個人所抱持的立場為何,
而這或也正式屢屢在公共政策的論辯中,
各政黨皆依其光譜屬性,存在著截然不同的表態。
孰對孰錯、甚或何種做法才是真正普惠全民,
殊難有一概而論的判準,諸此模擬兩可的擺盪情境,
箇中擘劃著相互激盪的空間,正是社會類型電影之所以迷人之處。
對於本片主題「安樂死」,個人的答案是肯定的,
立基點不在當事人本身,而是更廣泛的觸及周遭親人的關照,
自2011年社會新聞報導「王老頭事件」後
(長期照顧臥床妻子,後選擇悶死她了卻痛苦),
類似因照護長期失能家人所積蓄的抑鬱情緒,終
至作出逆倫或走上不歸路的事件頻仍,證明失能者並不僅影響個人,
更廣泛的將親人的生涯規劃也一併受到牽連。
當人權倡議者以生命至上權反對「安樂死」的政策,
試問為數更多等同被道德所「情緒勒索」的親友們,
他們生命的自主權,又有誰來體恤呢?
最終結果,往往是失能者耗竭全家資源後逝去,
留下來的家人們,則因介護中離職場,落得經濟陷入困頓的窘境,
活得苦不堪言,是否又得到了人權的救贖麼?
基此,當國家無法給予達到安樂死條件者直至臨終前的完善醫療資源,
奢談甚麼「生命無價」都是空話,
畢竟其代價乃建基在與照護者之間的弱弱相殘,
雖實踐了哲思上的理想,賠上的,卻是更多無辜者的美好人生。
當然,前述贊成安樂死的說法看似言之成理,
然在與其他人討論此議題時,別人最常反問的,
是對於「被安樂死」的疑慮,
也就是一旦某人達到符合安樂死的條件,即便他自己希冀持續當個生命鬥士,
但亦有可能在周遭人士的各種算計下,而遭到輕易揮棄的命運,
這種非出於主觀意願的安樂死,難道也能夠被接受麼?
顯然,這是反對方最強而有力的論述,也是本片情節發想的初衷,
想必在觀賞電影過後,對於贊成方將會有所立場上的衝擊吧!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從一名小男童的報案起始,從而揭發多起看似自然死亡、
實則是遭到一名「死亡醫生」注射氰化鉀導致心臟麻痺猝死的社會案件。
從家屬們一昧袒護行兇者,再到每位臨終者的遺照皆帶著笑容,
看似死亡醫師乃佛心來著,
看著家屬們的疲憊照護、以及當事人的痛苦煎熬,
才本於讓大家都解脫的初衷,執行安樂死的非常手段。
然而,隨著劇情發展,死亡醫師的光環也逐漸黯淡,
其並非遵照著當事人的自由意志、以圓夢者之姿施行安樂死,
相反的,藉由各種情境式的催化,
動之以情的促使當事人在考量讓家人解脫的前提下,接受自我終結生命的選擇,
顯然過程中的話術,就是一種「被安樂死」的行徑。
而作為的目的,也不再是體恤照護與被照護者的辛勞,
僅僅是滿足自己的無謂理想,
頓時使贊成安樂死的正當性大幅降低,更像是一種偏執的正義。
從中亦可窺見,編劇期欲從電影的演繹中,
給予贊成安樂死的朋友們,些許更深層的思考激盪。
誠然,任何「刻意加工的安樂死」,亦非自己所樂見,
但是,就以電影為例,
犬養從事繁重的刑警工作,又得分擔照護女兒的任務,顯得是分身乏術,
端看其家徒四壁的居住樣態,
就可知女兒等待著器官捐贈的期間,過得是何等清苦。
儘管看著女兒對生命的熱忱,在精神上獲得莫大的慰藉,
但這絲毫沒法改變其生活上的困窘(時間或經濟皆然),
倘若決定安樂死政策的依據,
只是一廂情願的認定人類都該為生命起而奮鬥,僅從光明面的角度解讀,
而未曾關照光明背後,是承載著莫大黑暗面的陰霾,
那麼如是的政策判斷,顯然就只是陷入人權倡議的偏執,
而沒有更全觀的體察每位關係人等的酸甜苦辣,
無異於縱容「全家救一人」的憾事持續頻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