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醫生的遺產.JPG

每個事件皆存有多面向的解讀,尤其是社會議題的討論,

對其結果的分析,將緣起於個人所抱持的立場為何,

而這或也正式屢屢在公共政策的論辯中,

各政黨皆依其光譜屬性,存在著截然不同的表態。

孰對孰錯、甚或何種做法才是真正普惠全民,

殊難有一概而論的判準,諸此模擬兩可的擺盪情境,

箇中擘劃著相互激盪的空間,正是社會類型電影之所以迷人之處。

 

對於本片主題「安樂死」,個人的答案是肯定的,

立基點不在當事人本身,而是更廣泛的觸及周遭親人的關照,

自2011年社會新聞報導「王老頭事件」後

(長期照顧臥床妻子,後選擇悶死她了卻痛苦),

類似因照護長期失能家人所積蓄的抑鬱情緒,終

至作出逆倫或走上不歸路的事件頻仍,證明失能者並不僅影響個人,

更廣泛的將親人的生涯規劃也一併受到牽連。

 

當人權倡議者以生命至上權反對「安樂死」的政策,

試問為數更多等同被道德所「情緒勒索」的親友們,

他們生命的自主權,又有誰來體恤呢?

最終結果,往往是失能者耗竭全家資源後逝去,

留下來的家人們,則因介護中離職場,落得經濟陷入困頓的窘境,

活得苦不堪言,是否又得到了人權的救贖麼?

基此,當國家無法給予達到安樂死條件者直至臨終前的完善醫療資源,

奢談甚麼「生命無價」都是空話,

畢竟其代價乃建基在與照護者之間的弱弱相殘,

雖實踐了哲思上的理想,賠上的,卻是更多無辜者的美好人生。

 

當然,前述贊成安樂死的說法看似言之成理,

然在與其他人討論此議題時,別人最常反問的,

是對於「被安樂死」的疑慮,

也就是一旦某人達到符合安樂死的條件,即便他自己希冀持續當個生命鬥士,

但亦有可能在周遭人士的各種算計下,而遭到輕易揮棄的命運,

這種非出於主觀意願的安樂死,難道也能夠被接受麼?

顯然,這是反對方最強而有力的論述,也是本片情節發想的初衷,

想必在觀賞電影過後,對於贊成方將會有所立場上的衝擊吧!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從一名小男童的報案起始,從而揭發多起看似自然死亡、

實則是遭到一名「死亡醫生」注射氰化鉀導致心臟麻痺猝死的社會案件。

從家屬們一昧袒護行兇者,再到每位臨終者的遺照皆帶著笑容,

看似死亡醫師乃佛心來著,

看著家屬們的疲憊照護、以及當事人的痛苦煎熬,

才本於讓大家都解脫的初衷,執行安樂死的非常手段。

 

然而,隨著劇情發展,死亡醫師的光環也逐漸黯淡,

其並非遵照著當事人的自由意志、以圓夢者之姿施行安樂死,

相反的,藉由各種情境式的催化,

動之以情的促使當事人在考量讓家人解脫的前提下,接受自我終結生命的選擇,

顯然過程中的話術,就是一種「被安樂死」的行徑。

而作為的目的,也不再是體恤照護與被照護者的辛勞,

僅僅是滿足自己的無謂理想,

頓時使贊成安樂死的正當性大幅降低,更像是一種偏執的正義。

從中亦可窺見,編劇期欲從電影的演繹中,

給予贊成安樂死的朋友們,些許更深層的思考激盪。

 

誠然,任何「刻意加工的安樂死」,亦非自己所樂見,

但是,就以電影為例,

犬養從事繁重的刑警工作,又得分擔照護女兒的任務,顯得是分身乏術,

端看其家徒四壁的居住樣態,

可知女兒等待著器官捐贈的期間,過得是何等清苦。

儘管看著女兒對生命的熱忱,在精神上獲得莫大的慰藉,

但這絲毫沒法改變其生活上的困窘(時間或經濟皆然),

倘若決定安樂死政策的依據,

只是一廂情願的認定人類都該為生命起而奮鬥,僅從光明面的角度解讀,

而未曾關照光明背後,是承載著莫大黑暗面的陰霾,

那麼如是的政策判斷,顯然就只是陷入人權倡議的偏執,

而沒有更全觀的體察每位關係人等的酸甜苦辣,

無異於縱容「全家救一人」的憾事持續頻仍發生。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