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台灣民眾黨成立的緣起,乃主席柯文哲於2022卸下市長職務後,

為持續累積政治能量至2024總統大選,才揚棄無組織的「白色力量」、超前佈署的成立民眾黨。

若說在構思該黨之初,是否存有綺麗的想像,

相信由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所領導的「共和前進」(LeREM)絕對是箇中的典範。

「共和前進」成立於2016年,旋即在翌年馬克宏便以「準新人」之姿拿下法國總統大位,

崛起之迅速,恰好與希冀在四年時間內取得執政權力的民眾黨相符。

然而,除了在甫成立之初曾被若干政論相提並論外,

隨著民眾黨大小選戰無役不與,結果卻連戰皆墨的窘境下,兩者顯已漸行漸遠。

反倒揮之不去的陰霾,是其是否會步上親民黨的後塵,彷若看到了走入歷史的徵兆。

 

「親民黨化」的特徵為何?

基於圍繞著宋楚瑜的光環應運而生,最初以省府與省議會為黨的構成主體,

並廣納國民黨與新黨人士,鼎盛時期曾囊括46席立委(2001年,當時立委席次225席),

後在宋楚瑜選擇「國親合」的策略下,因著光譜相近、復以「西瓜偎大邊」效應,

不少同志選擇回到國民黨,致使親民黨在宋楚瑜光環日益遞減後,已勢難再起。

縱觀該黨權力結構,幕僚團隊或許來來去去,更迭頻繁,但唯不變的是,

宋楚瑜永遠是不變的黨主席,作為一個合格的民主政黨,這合宜嗎?

當黨內存有著一股不可質疑的勢力,儼然已跳脫理性論辯的格局之上,

成為形而上「精神領袖」般的教條,這樣的政黨,似乎註定了覆滅的命運。

 

焦點回到民眾黨,自2020年以157萬選票搶下立院灘頭堡後,就再無亮眼的選戰代表作產出。

端看各該選後檢討的氛圍,總是不免以

「雖敗猶榮」、「小黨生存困境本就艱難」、「用鼓勵代替責備」等溫馨式的喊話方式,

企盼黨內士氣莫因此而瓦解,從未見其針對選戰模式等技術性問題做檢討,

更遑論要找誰為此負責,甚至為了重新凝聚士氣,

天馬行空的希冀請出主席夫人擔綱「精神領袖」,獨特且詭異的選後檢討方式,讓人瞠目結舌

(還好不是找柯媽當精神領袖,否則豈非坐實帶風向所言的「媽寶」)。

誠然,基於資源的懸殊,「大黨聚焦效應」在當前政治運作本就存在,

但這應是民眾黨在成立之初便知悉明瞭的吧!

既然當初都能突圍囊括百萬選票,怎麼如今又沒志氣的以此為由來自我搪塞呢?

作為新興政黨,此等在選後屢屢回歸「鞏固領導中心」的老路,

令人難再有驚豔感,致使政黨中「新」的元素消逝,走入傳統封建政黨文化的民眾黨,

究竟還有甚麼「酷炫夯」、用以抓住年輕世代目光的競爭力可言,耐人尋味。

 

其實,政黨治理一如學子競賽遭遇挫敗的情境相仿,

分從「家庭」與「班級」兩種觀點看待,存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家庭基於親情連結,即便成員名次再怎麼不理想,總會希冀以鼓勵的態度,

用「雖敗猶榮」的理由說服自己,放眼下一輪的比賽再扳回一城,

但沒有深自檢討、找出落敗癥結點的孩子,遭遇挫敗的機會仍高。

相反的,班級同學之間雖有私誼,但基本上是圍繞著班級的榮譽而生,

當派出的選手無法奪勝,惋惜的安慰難免,但更多的,

應該是諸如「為何要派他」、「誰決定人選」等譴責聲浪,

期盼透過確實檢討,讓接續的比賽得取得更好的佳績。

 

據此端看民眾黨的選後檢討,屬於哪一種模式呢?

當「已經選得很好了」、「新興政黨需要敗選的滋潤」、「他們都很努力了」

等溫馨話語瀰漫在檢討聲浪之中,箇中情誼固然可貴,

但諸此以「家庭」視角作為治理主軸的做法,註定就會是個敗筆。

選舉即戰場,絕對不是讓你用以試錯練兵的場域,

對大眾而言,「打敗仗是會習慣的」,當連戰皆墨的印象深植人心,

則未來選民勢難以對黨所推出人選存有期待,總是不免依循著既往的刻板印象,

認定此回必然又是出來陪榜的NPC,被各種棄保也就不意外了。

 

然而,如此說來,是否台灣民眾黨已不符期待?

倒也未必,援引主席柯文哲常說的「不忘初衷」,

如何找回當初所說服人心的「新」元素,

讓選民願意將未來願景寄託於斯,或會是扭轉當前頹勢的特效藥。

基此,以下幾帖藥方提供給民眾黨人參考,期盼藉此助其「轉骨轉大人」:

 

首先,必須試著揚棄「帶槍投靠」的思維。

打從2020大選開始,黨所尋覓的人選,泰半都是其他政黨的初選落敗者,

要麼則是尚有其他黨籍、卻選擇相互合作的人選。

接納早已行走於政壇者,除了容易落入「XX黨化」的印象外,

新鮮度不夠、復以經過他黨試煉後證明不足以當選,

又怎能期待起義來歸可以迸發新的火花呢?

與其將希望寄託在他黨的邊緣人,為何不攤開自家上萬名黨員名冊,

檢視其中是否有可茲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璞玉,都更甚於帶槍投靠的速食思維。

當前政治求快求新,沒有煥然一新的老面孔,難以收刺客突圍之效。

 

再則,不妨在黨組織架構加入「人民議席」。

黨代表選舉在即,看著有志更上層樓的人士開始喙養人頭黨員,

期盼在黨內取得話語權,但諸此與往昔他黨相仿的流弊,

了無新意之餘,更可能陷入相仿的黨內鬥爭疑慮。

基此,為求嶄新變革,何妨在黨組織(包括中常委、中執委等職務)設置「人民議席」,

以隨機抽籤的方式,力邀黨員加入黨機器的運作中,類似於公司治理的「獨立董事」職能,

在沒有基層勢力的利益糾葛下,容有更客觀的批判量能。

這是過去各政黨都未曾嘗試過的體制,

倘若訴求「以民眾為本」的民眾黨得以做到,豈非一種新意的展現,

從而也能提高黨員參與黨務的興致,這絕對比樹立甚麼「精神領袖」都還要難得的效果。

 

最後,是黨內政治思維上的重塑。

儘管民眾黨純然起於柯文哲主席一人光環,但既然廣納黨員、希冀獲取大眾支持,

心態上便必須更為公開透明,諸如「你不可質疑的XXX」心態都該斷然揚棄。

就好似家族企業選擇公開發行般,當治理發生危機,

縱然手中仍握有相對多數股權,也必須接受股東們嚴厲的批判,

據此做出相應的調整,藉以持續精進業務績效,好鞏固經營權力。

倘若早已四面楚歌,成為多數股東千夫所指的箭靶,卻還是執迷不悟的,

選擇在召開股東大會時找圍事來捍衛領導中心,儼然「公司是我創立」的家天下心態,

則終究仍會不敵大環境的譴責浪潮,註定改朝換代的命運。

 

我始終相信,台灣需要第三勢力,

需要宛若法國「共和前進」般、徹底顛覆當前政治結構的新血,

台灣民眾黨是不是這股力量的真命之選,抑或只是另一個過渡性的「親民黨」,

待主席個人光環褪去後便樹倒猢猻散,關鍵呢…其實就掌握在柯文哲主席的一念之間。

 

*本文同步刊登於"風傳媒-讀者投書"

https://www.storm.mg/article/2964131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