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這部電影的廣宣,總認為有種"歌劇魅影"的影子,

同樣是鬧鬼的戲院,同樣有個戴面具的男子穿梭在劇院當中.

某種程度或許有參考的痕跡,但至少在劇本的鋪陳上頗為出色,

除了擁有完整的劇情脈絡外,更值得一提的,

是故事中對於人物的刻劃,乃顛覆影迷們習以為常的認知.

 

對於戲劇人物的既定形象設定,最常見的,要屬台灣的鄉土劇:

諸如議員一定是地方惡霸,專做不法勾當;

富翁一定是為富不仁,眼光擺在了頭頂上;

兄弟一定會爭產,要不就是爭權奪利;

閨密一定會為了爭搶男友而反目成仇;

男人一定會外遇...秘書一定都是小三...

諸如此類對於特定角色的刻板印象,

在經年累月本土戲劇的洗腦下,似乎早習以為常.

 

基此,在觀賞本片的時候,直到劇中,會覺得頗為有趣,

因為結局可以顛覆著一般戲迷們對於人物的既定印象.

(以下有雷)

 

 

電影中,軍閥大帥相中戲班子的當家花旦,

在花旦不從的情況下,憤而遣人縱火燒死整個戲班子成員.

乍聽起來非常合理,也絕對能夠說服觀眾,

因為在觀眾的潛意識當中,

有權有勢的官員,來做個強搶民女,燒殺擄掠的勾當,似乎沒甚麼大不了的;

又戲班子的花旦,為了保全自己的貞節,寧死不屈服在大帥的淫威之下,

也頗符合著眾人對純樸民女的刻板印象.

殊不知,劇本來了個有趣的乾坤大挪移,

將花旦設定為是愛慕虛榮的女人,自願獻身給大帥,

這事傳到了大帥的夫人耳中後,妒火中燒,決定來個縱火一了百了,

最終反倒是大帥展現出柔情的一面,不希望兒子因此而看輕媽媽,

所以選擇扛下這個讓人非議的惡事.

一整個顛覆各個人物角色在影迷心中的既有形象,頗為新奇.

 

儘管整部電影說來普普,但衝著以上衝擊著影迷們印象的創意,

倒還是頗值得大眾欣賞的佳作.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