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DC出品的蝙蝠俠系列動畫,一直都是自己關注的片子,
基於蝙蝠俠迥異於其他英雄設定,
在沒有超能力的前提下,多了許多社會寫實的深刻描繪,因而增添可茲探討的社會現象.
可說是做為了解社會現實的最佳初階影像教材.
在談這部電影之前,先說一段題外話:
前兩日行政院長偕同勞動部舉辦與勞資代表暢談七休一新解釋令的會議中,
自己負責的工作,乃即時觀看網路輿情的反應.
當時在提到奧運的記者證有限的爭辯時,
資方認為在記者證的侷限下,諸如攝影記者就必須全程待命,根本不可能做六休一;
但勞方卻反駁,因為奧運本身就是一種商業交易,
只要願意多增加成本購買場內的記者證,其實未必要同一位記者全程跟隨.
看到這一段針鋒相對,輔以網友們的正反評論,
在當下回報輿情時,我寫下"都是錢的問題".
的確...看完整場會議,這就是我的結論.
那麼,回到動畫本身,跟前述有何關聯?
關聯即在於彼此的結論是相同的--
存乎於布魯斯韋恩與小丑之間的差異,就是錢的問題.
電影當中,小丑自承與蝙蝠俠皆曾經遭受過一日的痛苦劇變,
一個讓兩人徹底改變命運的驟變.
但蝙蝠俠因失去父母,而發願整頓高登市的治安,
然小丑卻在妻兒雙亡的悲劇下,看清了社會讓人備感無奈的現實.
幾乎同樣的創傷,卻衍生出截然不同的褒貶作為,原因是甚麼?
坦白說,不就是錢的問題麼...
布魯斯韋恩貴為億萬富翁,自然有充裕的財力添購先進設備,
在夜裡玩變裝癖,整整那些宵小不法之徒,來滿足自我的正義虛榮,
據此甚至得以搏得俠義的美名.
又或偶而悖離法治,完全以私刑方式懲治罪犯,即使遭到通緝也不會落網,
還能夠因此當暗黑英雄,被譽為是黑暗騎士.
似乎玩明的,來暗的,對蝙蝠俠而言,都是得心應手...
很簡單,因為有錢嘛!在先進設備在手的前提下,誰奈他何...
(套句"魯冰花"古阿明的至理名言:有錢人家的小孩,好像做甚麼都比較會...)
相反的,小丑的出身,是家徒四壁,有一餐沒一餐的狀態,
當初為了妻兒的生計,才鋌而走險的答應匪徒參與搶銀行的勾當,
但在同時接獲妻兒遭遇不幸,又被匪徒脅迫必須參與非法行動的情況下,
試問他有何選擇?能像布魯斯韋恩一樣,發願式的憤世嫉俗麼?
當然不可能,因為他根本沒有那樣的條件去做選擇,
是故小丑只能在心生反社會怨念的情況下,遁入非法組織當中,
期盼著有朝一日,透過暗黑方法累積資本後,
再來對當初自我的貧窮歲月進行補償.
然而,他或所沒料到的是:
反社會人格,就像是一帖毒藥,會隨著一次次的chaos行動,讓人食髓知味般的上癮,
直到最終,只留下以社會的動盪為目標,而忘卻當初反社會係基於執行正義的初衷.
那種因貧窮因素而起的正義行動,最終往往演變為反社會行徑,箇中原因即是如此,
但無奈的是,這從來都不是他們的選擇,而是貧窮促使他們沒得選擇,
只能夠走向黑暗,走向反社會的命定路途...
諸如小丑與黎明昇起的班恩,都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話說最後的ending橋段也很有意思...
蝙蝠俠伸出友誼之手,希望能夠幫助小丑走回正道,
但小丑說了一個小故事,述說兩名越獄的囚犯,想要跳到隔壁棟的屋頂,
其中一人向對方提議:我拿手電筒照著對面棟,你就可以沿著燈光跳過去,
另一人則回答:你當我傻子阿,我要跳的時候,你一定會把手電筒關閉,讓我掉下去被抓住.
這例子讓我想起了諾蘭"黑暗騎士"當中,關於兩艘船炸彈引爆的人性試煉,
我從不覺得最終兩艘船沒爆炸是合理的,總覺得諾蘭是錯解了人性,
正如同我的見解與小丑一般,皆認為提議的囚犯必然會在半途將手電筒關閉,
畢竟人性之自私詭譎,就賽局的觀點,要想合作,談何容易?
就像蝙蝠俠向小丑所伸出的友誼之手,您真會認為那是真心的麼?
恩...每一回觀賞蝙蝠俠系列電影後,對社會總會有更深刻的體悟,
建議有興趣思考社會議題者,可以找來看看,會是非常棒的哲思教材.
延伸閱讀:
蝙蝠俠:紅影迷蹤 (Batman Under The Red Hood)--正義的多種面向
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 Part 2 (蝙蝠俠:黑暗騎士回歸)
Batman The Dark Knight Returns Part 1 (蝙蝠俠:黑暗騎士回歸)
Justice League Doom (正義聯盟-末日審判) --- 正義的正當性,出於制衡與監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