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JPG

人腦與電腦的差異,隨著人工智慧的長足進步,

以考試為測試標的,據悉現階段已達到名校研究生的水準,

要說恐已超越世界上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類。

然而,也許有一點始終是無法取代的,

那就是對於事件機率的風險控管。

 

記得早在2004年由威爾史密斯所主演的"機械公敵"(I, Robot),

即曾經點出這樣的問題。

人工智慧在救援機率高低的判準下,

優先拯救了落水的自己,而捨棄搶救同時溺水孩子的機會,

違背著主角的想法,純粹用的是理性的決斷。

然而,人類的組成,並不僅止於科學上的絕對理性,

我們有甚為感性的層面、有值得珍視的家人,

這些非理性的因子,引領著脫離理性的路徑,

習慣性的感情用事,為的只是讓箇中的情感更加緊密的連結,

顯然是依循理性行事的電腦,所無法企及的高度。

 

以本片為例,就端看在人類生存與文明維繫之間的取捨,

便可以深刻理解兩者間的差異:

電腦被賦予保衛文明的職責,

當其發覺人類與文明之間無法兩全之際,

毫不猶豫地選擇放棄人類,而留下完整的文明發展,

以等待著去到新天地之後的蟄伏再起。

類似的判斷,在許多科幻電影中亦得以窺見,

甚或當人類的貪婪引致文明走向傾圮,

在人工智慧的選擇中,消滅人類、保護文明也可能成為一種選項。

但從人腦的觀點而言,援引劇中劉培強中校的對白:

"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

一旦當下的人類悉數滅絕,

太空船帶著文明資訊去到了新殖民地,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但屆時的新人類,已然不再是當初居住在地球的人類;

檢視昔日的文明,也宛若翻閱著歷史典籍般,

只是種引以為鑑的作用,從而再無共鳴,真有意義嗎?

 

之所以會關注到這部中國賣座近百億的2019年賀歲電影,

其實是來自於臉書中不斷反覆出現、幾近洗版的動態訊息。

評析內容不外乎以"共產黨救地球"為基調,

極盡揶揄本片乃洗腦劇作之能事,

認為電影根本係中共隱藏愛國主義的糖衣毒藥,

紛紛給出不怎麼及格的評價。

不過,在觀賞電影過後,

才深覺臉書上的同溫層效應,竟是這般的強烈。

(因工作的緣故,友人多為綠營人士。)

電影中或許免不了存有我族乃大的雄心壯志,

(就好像好萊塢拍攝的ID4星際終結者、彗星撞地球、世界末日等片,

 還不都是美國人在拯救世界麼?有分別嗎?

 差異或只在於與台灣之間的敵我關係而已吧!

 但電影是否有需要如此政治,那就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但由始至終,就不曾出現過"共產黨"、甚至是"中國政府"的說法,

而是在一個虛構的聯合政府之下,用世界地球村的觀點,

來講述這個天馬行空的末日計畫,

真要說與愛國或民族主義掛勾,實在有些牽強。

單從電影的角度評析,

中國向來毒舌的電影網"豆瓣網",給出了7.9分的高評價,

美國電影網站IMDb,亦給出了7.9分的相同指數,

顯見這並非只是中國用來自high的泛泛之作,

而是某種程度象徵著中國電影,進入到一個新的科技時代。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根據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

故事將當下地球所遭遇到的種種環境浩劫,

歸因於太陽加速膨脹所引致,預測在可見的未來,

太陽將膨脹到將地球整個吞噬的階段。

有鑑於此,全球各國組成聯合政府,

力求共同對抗這個人類生存危機,想出來的解方,

不是捨近求遠的去到另個外太空殖民地,

而是透過在地球上裝設上萬個推進器,

讓地球移動至木星的軌道,最後在仰仗著木星的引力推引,

把地球甩出整個銀河系,藉以避免走入灰飛煙滅的境遇,

這計畫被稱之為"流浪地球"。

 

整個計劃看似完美,也順利的進展著,

沒想到在進入木星軌道之際,木星引力的加劇,

開始向磁吸般的解構地球,讓地球陷入解體的危機。

為擺脫木星引力的糾葛,

主角想到了木星大氣組成為易燃氫氣的特質,

群策群力的點燃木星,在巨大火焰能量的助益下,

一舉將地球甩出銀河系,邁向嶄新的宇宙,

開啟人類史詩般的新篇章。

 

當中尤為有趣的,是掌控太空站中樞的人工智慧摩斯,

在地球抵達木星軌道之際,

即已計算出其將被引力所解構的結果,

於是逕自認定"流浪地球"失敗,啟動替代的"文明保存"計畫,

以放棄地球全人類、蓄積一切資源,

務必將宛如諾亞方舟的太空站安全送出太陽系為首務。

但"同歸於盡好過坐以待斃",

試問人類怎麼可能輕易的善罷甘休呢?

撇下人類生存大義云云,單單以自私自利的角度來看,

纏鬥到生命完結的那一刻,才符合個人的最大利益吧!

基此,縱然點燃木星的方案再怎麼空泛與愚蠢,

但前無去路,退無死所,不賭一把怎麼行呢?

人類之所以走到了當下繁榮鼎盛的文明,

相信箇中的成功要素,正是這樣的傻勁吧!

如此立基在自私心態下的行為驅動力,還真是兩面刃阿!

 

本片儘管有著幾部科幻經典劇作的影子,

如"明天過後"的冰凍城市情境、

"星際效應"中所展現危機下的親情流露、

"地心引力"太空人所面臨的孤獨棄子心情、

"彗星撞地球"從行星內部裂解危機的解方、

以及"世界末日"下的山崩地裂即景等,

處處看得見仿作的痕跡。

但天馬行空的劇情發想,著實又帶給人們耳目一新的感受。

更加令人激賞的,是極盡華麗絢爛的科幻畫面,

讓世人見識到中國在磅礡歷史劇與細緻情感戲之外,

來自於電影技術上的長足進步。

看來中國不僅在太空科技上迎頭趕上歐美列強,

可見的未來,也許在科幻電影的場域中,

一場軍備競賽般的相互較勁,也將粉墨登場了。

綜言之,撇開與對岸敵對的關係不談,

本片是部相當新穎、而且娛樂性十足的電影,值得推薦。

(比起其他賀歲片"廉政風雲:煙幕"、"神探蒲松齡"要優質太多了。)

 

人類,在遭逢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就會選擇真誠合作嗎?

這個假設,經常散見於各種烏托邦末日論的電影中,

總是天真的認為,一旦人類深覺相互競逐的結果,

會引致地球遭受不可逆的破壞,將反噬集體生物的前提下,

在考量利益最大化後,會以合作來取代對抗。

但我認為未必,端賴於個人如何去看待末日底線一事:

假若將地球覆滅,視之為退無死所的底線,

則確實當意識到競爭將帶來地球生態驟變的前提下,會選擇合作的方案。

 

然而,就像現階段聯合國所推動的各種生態公約一般,

一旦規範中與列強的利益有所扞格,

立基在國家利益之下,選擇悖離條約規範,好似也習以為常,

截因於先進國家的底線認知,根本不是地球的存亡,

而是早已將目光拋向宇宙,以找尋另個殖民星球作為最終救贖。

基此,他們從不認為停止競爭是必要的,

相反的,為了蓄積前往外太空的能量,

極盡所能的搶奪地球僅剩的資源,才是他們底線思維下的應然作為。

只要太空殖民地的春秋大夢一天不醒,

那麼,所謂的"合作代替對抗",

恐怕永遠都只是活在虛構電影中的一種奢求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