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與電腦的差異,隨著人工智慧的長足進步,
以考試為測試標的,據悉現階段已達到名校研究生的水準,
要說恐已超越世界上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類。
然而,也許有一點始終是無法取代的,
那就是對於事件機率的風險控管。
記得早在2004年由威爾史密斯所主演的"機械公敵"(I, Robot),
即曾經點出這樣的問題。
人工智慧在救援機率高低的判準下,
優先拯救了落水的自己,而捨棄搶救同時溺水孩子的機會,
違背著主角的想法,純粹用的是理性的決斷。
然而,人類的組成,並不僅止於科學上的絕對理性,
我們有甚為感性的層面、有值得珍視的家人,
這些非理性的因子,引領著脫離理性的路徑,
習慣性的感情用事,為的只是讓箇中的情感更加緊密的連結,
顯然是依循理性行事的電腦,所無法企及的高度。
以本片為例,就端看在人類生存與文明維繫之間的取捨,
便可以深刻理解兩者間的差異:
電腦被賦予保衛文明的職責,
當其發覺人類與文明之間無法兩全之際,
毫不猶豫地選擇放棄人類,而留下完整的文明發展,
以等待著去到新天地之後的蟄伏再起。
類似的判斷,在許多科幻電影中亦得以窺見,
甚或當人類的貪婪引致文明走向傾圮,
在人工智慧的選擇中,消滅人類、保護文明也可能成為一種選項。
但從人腦的觀點而言,援引劇中劉培強中校的對白:
"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
一旦當下的人類悉數滅絕,
太空船帶著文明資訊去到了新殖民地,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但屆時的新人類,已然不再是當初居住在地球的人類;
檢視昔日的文明,也宛若翻閱著歷史典籍般,
只是種引以為鑑的作用,從而再無共鳴,真有意義嗎?
之所以會關注到這部中國賣座近百億的2019年賀歲電影,
其實是來自於臉書中不斷反覆出現、幾近洗版的動態訊息。
評析內容不外乎以"共產黨救地球"為基調,
極盡揶揄本片乃洗腦劇作之能事,
認為電影根本係中共隱藏愛國主義的糖衣毒藥,
紛紛給出不怎麼及格的評價。
不過,在觀賞電影過後,
才深覺臉書上的同溫層效應,竟是這般的強烈。
(因工作的緣故,友人多為綠營人士。)
電影中或許免不了存有我族乃大的雄心壯志,
(就好像好萊塢拍攝的ID4星際終結者、彗星撞地球、世界末日等片,
還不都是美國人在拯救世界麼?有分別嗎?
差異或只在於與台灣之間的敵我關係而已吧!
但電影是否有需要如此政治,那就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但由始至終,就不曾出現過"共產黨"、甚至是"中國政府"的說法,
而是在一個虛構的聯合政府之下,用世界地球村的觀點,
來講述這個天馬行空的末日計畫,
真要說與愛國或民族主義掛勾,實在有些牽強。
單從電影的角度評析,
中國向來毒舌的電影網"豆瓣網",給出了7.9分的高評價,
美國電影網站IMDb,亦給出了7.9分的相同指數,
顯見這並非只是中國用來自high的泛泛之作,
而是某種程度象徵著中國電影,進入到一個新的科技時代。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根據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
故事將當下地球所遭遇到的種種環境浩劫,
歸因於太陽加速膨脹所引致,預測在可見的未來,
太陽將膨脹到將地球整個吞噬的階段。
有鑑於此,全球各國組成聯合政府,
力求共同對抗這個人類生存危機,想出來的解方,
不是捨近求遠的去到另個外太空殖民地,
而是透過在地球上裝設上萬個推進器,
讓地球移動至木星的軌道,最後在仰仗著木星的引力推引,
把地球甩出整個銀河系,藉以避免走入灰飛煙滅的境遇,
這計畫被稱之為"流浪地球"。
整個計劃看似完美,也順利的進展著,
沒想到在進入木星軌道之際,木星引力的加劇,
開始向磁吸般的解構地球,讓地球陷入解體的危機。
為擺脫木星引力的糾葛,
主角想到了木星大氣組成為易燃氫氣的特質,
群策群力的點燃木星,在巨大火焰能量的助益下,
一舉將地球甩出銀河系,邁向嶄新的宇宙,
開啟人類史詩般的新篇章。
當中尤為有趣的,是掌控太空站中樞的人工智慧摩斯,
在地球抵達木星軌道之際,
即已計算出其將被引力所解構的結果,
於是逕自認定"流浪地球"失敗,啟動替代的"文明保存"計畫,
以放棄地球全人類、蓄積一切資源,
務必將宛如諾亞方舟的太空站安全送出太陽系為首務。
但"同歸於盡好過坐以待斃",
試問人類怎麼可能輕易的善罷甘休呢?
撇下人類生存大義云云,單單以自私自利的角度來看,
纏鬥到生命完結的那一刻,才符合個人的最大利益吧!
基此,縱然點燃木星的方案再怎麼空泛與愚蠢,
但前無去路,退無死所,不賭一把怎麼行呢?
人類之所以走到了當下繁榮鼎盛的文明,
相信箇中的成功要素,正是這樣的傻勁吧!
如此立基在自私心態下的行為驅動力,還真是兩面刃阿!
本片儘管有著幾部科幻經典劇作的影子,
如"明天過後"的冰凍城市情境、
"星際效應"中所展現危機下的親情流露、
"地心引力"太空人所面臨的孤獨棄子心情、
"彗星撞地球"從行星內部裂解危機的解方、
以及"世界末日"下的山崩地裂即景等,
處處看得見仿作的痕跡。
但天馬行空的劇情發想,著實又帶給人們耳目一新的感受。
更加令人激賞的,是極盡華麗絢爛的科幻畫面,
讓世人見識到中國在磅礡歷史劇與細緻情感戲之外,
來自於電影技術上的長足進步。
看來中國不僅在太空科技上迎頭趕上歐美列強,
可見的未來,也許在科幻電影的場域中,
一場軍備競賽般的相互較勁,也將粉墨登場了。
綜言之,撇開與對岸敵對的關係不談,
本片是部相當新穎、而且娛樂性十足的電影,值得推薦。
(比起其他賀歲片"廉政風雲:煙幕"、"神探蒲松齡"要優質太多了。)
人類,在遭逢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就會選擇真誠合作嗎?
這個假設,經常散見於各種烏托邦末日論的電影中,
總是天真的認為,一旦人類深覺相互競逐的結果,
會引致地球遭受不可逆的破壞,將反噬集體生物的前提下,
在考量利益最大化後,會以合作來取代對抗。
但我認為未必,端賴於個人如何去看待末日底線一事:
假若將地球覆滅,視之為退無死所的底線,
則確實當意識到競爭將帶來地球生態驟變的前提下,會選擇合作的方案。
然而,就像現階段聯合國所推動的各種生態公約一般,
一旦規範中與列強的利益有所扞格,
立基在國家利益之下,選擇悖離條約規範,好似也習以為常,
截因於先進國家的底線認知,根本不是地球的存亡,
而是早已將目光拋向宇宙,以找尋另個殖民星球作為最終救贖。
基此,他們從不認為停止競爭是必要的,
相反的,為了蓄積前往外太空的能量,
極盡所能的搶奪地球僅剩的資源,才是他們底線思維下的應然作為。
只要太空殖民地的春秋大夢一天不醒,
那麼,所謂的"合作代替對抗",
恐怕永遠都只是活在虛構電影中的一種奢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