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料世代.JPG

道德,是當下的自由年代,

人們最不願意去觸及的議題。

屢屢提及道德,腦海中掠過的,

不外乎是陳腐、守舊、枷鎖等

種種拘束著人們自由意識的詞彙。

顯然對於用道德規範作為處世的準則,嗤之以鼻。

 

然而,弔詭的是,每當競選時刻來臨,

大眾鎂光燈聚焦的目光,卻往往不在於政策之間的良莠上,

反倒是開始藉由各種報章雜誌訊息的揭露,

以種種道德評判的標準,

檢視著候選人其人過往的私領域生活:

是否有個美滿的家庭、是否曾經出軌、是否樂於慈善工作...

當然,我不認為這些私底下的生活面貌不重要,

畢竟那是評析一個人最為根本的依據。

只是覺得在民主定期選舉之下,

我們希冀選出的,並不是"理想國"中的哲王;

易言之,當選者並不需要成為民眾道德規範的表率,

他的功能,比較近似於公司的CEO,

被投票人賦予執行政策的權力,一旦發覺成效不彰,

在其後透過罷免程序、抑或是下一次定期選舉中,

再次以選票否決即可。

 

顯然,介乎於候選人與選民之間,

是一種賦權的概念,而無須存有太多景仰的想像;

基此,候選人在私底下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相對也就沒以那麼重要了吧!

畢竟,沒有人是完人,政治人物同樣存有七情六慾,

更況在手握權力的當下,箇中所衍生的致命誘惑,

相信是更加頻繁而措手不及的。

假若選民過於聚焦在私領域的獵奇之上,

將如同電影中蓋瑞哈特(GaryHart)在退選演說所言:

"競選期間,宛若一個大型的殺戮戰場,

 記者扮演著獵人的角色,肆無忌憚的以獵巫的手段,

 追擊著候選人及其家人。

 放眼未來,積習難改的結果,

 將使優秀人才不會在願意挺身而出為民服務,

 選擇擔任公部門的公職民代角色。"

是否願意無視候選人過去荒誕的往事,

單純以做事能力來論斷其人能否適任,

需要交由選民自己睿智的眼光來決定了。

 

不論如何,對於政治人物而言,

"誠實始終是最好的答案。"

你無須去在乎選民用甚麼樣的眼光去審度,

但自己卻需要秉持著真誠的態度去面對每個質疑的目光。

民意如流水,勝敗遠非算計所能夠預料,

有時候看似走入了死胡同的敗局,

或許亦有柳暗花明的活棋浮現;

又或以為勝券在握了,

卻可能讓沒由來的一句話,招致滿盤皆輸的結局。

既然賽局瞬息萬變、禍福難料,

與其費盡心思忖度回應的基調,

倒不如第一時間梭哈,將答案原原本本的道出,

以真誠的態度面對,將成敗交由選民來決定。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為真人真事改編,敘述1988年的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歷程,

在文采與儀態皆神似已故總統甘迺迪的蓋瑞哈特(休傑克曼 飾),

甫宣布參與初選,便拉開與對手的差距,成為炙手可熱的民調領先者。

多數媒體與大眾皆看好其能夠擊敗時任副總統的喬治布希,

但幕僚們卻顯得憂心忡忡的,認為其與妻子分居的婚姻狀態,

將可能成為選戰過程中的隱憂。

果不其然,蓋瑞哈特在前往邁阿密度假期間,

結識了一名對政治工作有興趣的女子唐娜,

兩人發生關係後,唐娜卻在未能如願進入其政治團隊下,

選擇透過友人,向邁阿密先鋒報披露雙方不尋常關係,

於是整起醜聞事件也就因此浮上檯面。

 

對於該起事件的回應,幕僚咸希望哈特得以正視並嚴正澄清,

但哈特卻以私領域的隱私為由,

顧左右而言他,並據此作為訴求,

認為媒體不該毫無界線的跟監政治人物的一舉一動,

獲得大眾及輿論的普遍支持,看似化解了一觸即發的危機。

沒想到,爆料總是接踵而來,幾大報社在事件過後,

又收到哈特與其法案遊說者妻子的親密照片;

謹守分際的華盛頓郵報記者,不將照片作為報導披露,

選擇在公開場合,透過公共政策論辯的機會,

詢問哈特是否支持通姦應該除罪化的道德議題,

並且追問其是否曾經與人通姦,

沒想到哈特再次語塞,支吾其詞的不知所以,

最終敗象顯露,只能黯然退出黨內總統初選。

(也許他當時若第一時間坦承不諱,並以誠懇的態度,

 再次強調私領域不該做為選戰勝敗的決戰點,

 或許還能夠搏取一定的支持度,

 畢竟連柯林頓都可以在性風暴下安然度過,

 沒道理同樣具有群眾魅力的哈特就不行吧!)

 

從電影中,我看到往昔記者所秉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風骨,

除了八卦小報會去競逐羶腥色的辛辣話題外,

正統大報社的記者,反覆求證訊息的正確性只是根本,

更重要的,是當涉及到個人名譽的指控,

縱然明確的鐵證擺在了桌上,

尚且都還需要思考是否一針見血的披露,

考量到的,是介於公私領域之間的報導界線。

當時的情境,若換作是當下,

試問哪家媒體誰能夠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隱忍不發?

而且不僅如此,所發布的訊息,絕不會僅止於片面的證據,

各種加油添醋、繪聲繪影、虛無杜撰的情事,都是可以預期的,

目的不單單只是揭發候選人未能坦承不諱的往事,

而是希冀透過道德的審判,一舉將其打成表裡不一的衣冠禽獸,

持續媒體製造業一貫"養套殺"的新聞產製模式。

 

最後,算是自己曾任政治人物幕僚的小抱怨吧!

電影中對於哈特及其幕僚之間的互動模式,有著深刻的描述,

其實與真實中的幕僚工作性質,相對較為接近。

外界所想像的政治幕僚,不外乎就是穿著西裝筆挺,

拎著Macbook,坐在星巴克裡頭,運籌帷幄的端看時局變化。

是的,我曾經也是這麼認為的...

但實際上是如何呢?

幕僚的真正工作,根本就不是"軍師聯盟"中所描繪的獨當一面,

充其量只是個下人,作用在於包辦政治人物所交辦的一切事務,

舉凡撰稿、聯絡、駕駛、跑攤、捻香,無一不包。

關係上絕對是非對等的,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獻策一事,

政治人物更加不必像是客戶與律師一般,需要將所有真相坦誠以告,

任何事的主導權,包括選戰成敗的命運,悉數掌握在政治人物手中。

對於幕僚而言,產生無力感是必然的,

不論起初對於政治如何存在著憧憬,一旦真正走進了圈內,

發覺到自我主導權在其中微乎其微之後,

最終只會將其視為用來汲取薪資的工作,而再無熱忱可言。

基此,在政治工作折算工時後係屬超低勞動條件的情況下,

該職場流動率高,也就不足為奇了。

(電影中的蓋瑞哈特正是如此,

 屢屢不採納幕僚所給予的建議,

 老是目中無人的認為自己的想法最佳,

 才導致最終在不適切的回應下,

 錯失了登上權力高峰的良機。能怪得了誰呢?)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