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JqQ_nK5Vpg
有過育兒經驗的朋友,在自家小朋友孩提時代,
因著對車輛率先引發興趣的緣故,
孩子們總會說著未來想當個垃圾車駕駛、
抑或開啟工程怪手車,藉以滿足駕御手邊玩具的願望。
繼而,當年紀稍長、有了基本的社會認知後,
在作文課寫及"我的志願"時,
則多半轉向以醫師、科學家、工程師作為未來職志,
期盼著自己在將來可以站在上流社會的位階,
容有更優渥的發展條件。
其後,當進入高等學府、乃至於走出社會後,
在深刻理解到自我能力的限度後,
當初的綺麗幻想一一遭到解構,
取而代之的是現實逼迫著自己看清真相,
最終成為合乎著社會需求下的一份子。
承上,整個人類的成長歷程中,自我認知不斷的在轉變,
但致使轉變的驅動力,並非對個人稟賦的認識漸深,
而是依循著世俗化的社會規則,
任由其將人們作模組化的塑形,
最終成為符合社會構成所需要的人種。
舉凡外貌、性別、成敗、貧富、地位等附加於個人的特徵,
事實上都是藉由社會制度對於人類的馴化而來的。
然而,人類樣態猶有萬千,
而社會規則卻只是定於一的單一標準,
致使當人類擁有不符合該套社會規則的特徵時,
往往並被視之為異類,必須進行後續的兩種處置方法:
其中稟賦著特殊技能、有益於社會集體者,
一方面超卓天分讓人垂涎,
另方面卻又對其特異功能產生忌憚,
於是便以極盡羞辱的方式,
謊稱其能夠循著一種功能性的安排,
用貢獻自己天賦的方式,藉以換取社會大眾的認同;
未能被發覺有用的異類,則宛若處理廢棄物般的,
被判定為精神、乃至於其他詭異的病徵,
草率的將之排除在主流社會之外,成為無人聞問的棄子。
綜合兩種處置方法的境遇,說穿了,
這些不被社會集體所見容的人種,咸被當作是一種"物"來看待,
從來就不是被看成是對等的"人"加以尊重。
但...這合理嗎?
社會本就不該僅僅存在著單一價值體系,
今日異類之所以成為異類,那僅僅是主流社會所給予的定義,
倘若異類能夠歸納出自己得以依循的規則,
則按照那個規則,當下用以判別正常與否的標準亦將隨之翻轉。
換言之,立基在自然法則之下,沒有任何生物該被視為異類,
某人之所以變成異類,那是主流規則所施予的多數暴力所致,
一旦回到了作為生物最初的根源,
他或只不過是展現出自己天生中的野性,
那是一種還真的過程,哪來異類之說呢?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本片即是從馴服到還真的歷程,
透過主流社會下被認知為其貌不揚的主角提娜(Tina)的覺醒,
來端看異類如何在自我觀照的過程中,掙脫既有枷鎖的制約。
就我對劇情的理解,提娜與父母因長相特殊的緣故,
遭認定為是精神病患者,被當成試驗的對象;
其中提娜因為具有動物用以辨識身分與情緒的敏銳嗅覺,
被拿來做為檢視海關出入境是否攜帶違禁品之用,
勉強擠進到主流社會中生活。
某日,提娜在海關檢查哨遇到了與自己相仿面孔的沃爾(Vore),
從此便展開自己一系列從馴服的情境中覺醒的歷程。
沃爾不斷以原始本能誘發著提娜憶及被社會規則所抹去的真實,
並且告訴她眼見一切言之成理的事物,
其實都是被社會所精心設計下的結果。
期欲讓自己不再從屬於社會,當個社會中的邊緣人,
就得取回自己對本能的主導性,據此來震攝世人。
最終的結局頗耐人尋味,提娜循著沃爾所提點的理路,
一步步跳脫出人類所設定好的框架,回歸到屬於自己最初的獸性。
然而,其與未曾接受夠社會馴化的沃爾不同,
在訴求個體覺醒的同時,其並未希冀既有社會也同步解構,
而是力求讓人們去深刻的理解到:
在主流價值的認知外,尚有更多未知的可能,需要被體認與關照,
藉以促成"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的理境能夠實現,
於當下穩定的社會基礎之上,更廣泛的喚醒大眾對少數群體的重視。
類似的思維,其實可以廣泛的運用在居於少數群體的各種情境:
畢竟,可茲運行的社會制度並非一蹴可幾,
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透過顛覆既有體制的方式,
去肯認少數群體所期盼的權利,是值得再三省思的命題。
假若顛覆主流規則之後,換來的只是更加無窮盡的混亂,
是否改以另種方式、選擇在既有體制下自我覺醒,
用少數群體所能夠發揮的最大能量,來籲求主流社會對等尊重,
會是更為兩全其美的解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