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網站的崛起,
顛覆了人類從古迄今的人際交往慣習。
人們不必再經由面對面的直向溝通,
單憑著社群動態頁面中所顯露的訊息,
便能夠對於周遭友人、甚至於是素未謀面的陌生人,
存在一定程度的認識與了解。
從而透過與其個人或小編的文字互動中,
感覺著彼此熟稔的那份親切感,
即便從未相識,卻彷若已是多年老友的微妙關係。
但這種建基在虛擬世界的友誼,可靠嗎?真實嗎?
您真的了解鍵盤下的彼此,是否表裡如一麼?
人總是習慣於隱惡揚善的處世風格,
致使真實世界中的每個人,都像是戴了面具般的偽善,
相互小心翼翼的算計著人際關係中的自我形象。
本以為在訴求匿名性的虛擬網路世界中,
得以掀開個人假面的偽裝,縱情的在其中抒發真實的自我;
卻不料在社群網站強調著"實名制"後,
讓網路世界頓時又成為現實生活的延伸,
更多用以規範我們的道德與行事法則,
一一的又被援引至社群網站內,致使動態頁面產生質變,
不再存有鏡子般的真實映照功能,
淪為另一台展現自我在現實中隱惡揚善作為的螢幕罷了。
換言之,希冀從社群網站的動態,
去揣摩某人真實世界中的生活,乃至於其底心下的思維與慾望,
根本就是異想天開,緣木求魚,本質上就是一種謬誤。
無奈的是,當這樣人際往來的模式獲得了肯認,
當人們開始信以為真的,
認為動態頁面上的訊息,就是其人的全部,
種種的錯解與誤會,或也就從此展開。
發生在朋友之間,也許無傷大雅,頂多就是絕交不相往來;
但假若這樣的謬誤,存在於男女交往的過程,
則背後所可能釀成的災難,就令人不敢想像。
本劇正是以社群網站下的戀愛關係為主軸,
從而娓娓道來一樁與恐怖情人墜入愛河的驚悚過程。
基於童年時期的陰影與經歷,
恐怖情人對於各種情境,有著自我解讀的偏執。
致使在邂逅意中人之後,
瘋狂的從其外在特徵與臉書動態,解讀其人的性格與戀愛觀。
進而在認為自己掌握著對方的所有行為模式後,
堂而皇之的以優勢者的姿態,成為男友的身分,
並試圖讓彼此的戀愛關係,朝著自己所想像中的路徑前進,
一旦有所悖離,縱然需要付出殺人的舉措,也在所不惜。
您能說劇中主角喬的恐怖情人行徑錯了麼?
就愛情的角度,我實不忍苛責,
他的思維,就像是一個大男孩都曾經做過的戀愛大夢般:
對著自己心儀的對象,展開漫無邊際的人肉搜索,
希冀多了解她一點,期待有機會一親芳澤。
偶然瞥見女神與其他男子狀似親暱的畫面,
心下會產生妒忌、怨恨,進而極盡可能的醜化男子形象,
藉此來強化自己才是天命真選,
說服自己才是對方最佳的救贖。
這一切因愛而生的種種情緒,
係屬自然,顯然並非恐怖情人所獨有的偏差。
然而,人生從來就不曾存在最佳化的情境,
沒有任何一個答案,可以謂之為獨一無二的最適解;
換言之,人生就只是一種選擇的過程,
縱然自己認為唯有兩人在一起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但對方卻未必存有相同的認知,
甚或其根本就不想選擇那所謂的幸福,
而是有著其他慾望驅使下的另種選擇。
(就像愛情與麵包二擇一,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答案)
基此,一旦彼此的價值觀出現歧異,
當雙方不再對共同的未來願景存在著齊一的想像,
則到了分手當口,就是恐怖情人因子是否浮現的關鍵時刻。
尋常人,總會抱持著好聚好散的心態,
畢竟當觀念不合,強求在一起的結果,
勢必得付出相當的磨合代價,又何必單戀一枝花呢!
相反的,恐怖情人對於對象的執著程度非比尋常,
他們總是習慣將對方視之為畢生唯一的最愛,
一旦失去彼此,將仿若世界末日般的崩潰,
讓他們光是用想像的便無法接受。
因此,縱然雙方再存有著難以跨越的交往鴻溝,
其做法也不會是坦然的選擇放棄,
而是以一種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
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力求關係回復到自己所設定的軌跡上。
對恐怖情人而言,
心下所最擔心的,是主導權的喪失,
深懼著戀愛無法按照自己的劇本發展,
從而破壞了最初所擘劃的完美境界。
是故為了持續握有操縱愛人的權力,
據此而來的監控、跟蹤、囚禁等種種駭人聽聞的對待,
也就自然而然的必須出現了。
所以說,有時候愛情中的專一,真的好嗎?
當專一變成了執著,端看本劇就可體會有多麼恐怖了!
坦白說,我認為本劇倘若能夠以電影的方式呈現,
會是幾近完美的恐怖驚悚劇本。
畢竟開場與結局都堪稱驚艷,
過程中其實添加了不少可有可無的情節,
目的或許希冀強化恐怖情人的各種駭人行徑,
但過於冗長的過程,反倒讓醞釀中的驚悚氛圍逐漸消散,
達不到高潮過後直接進入最終結局的暢快感,
相對有點可惜了...
(本劇似乎還有意出第二季,很納悶劇中的恐怖情人,
能與前任舊愛再擦出甚麼樣的驚悚火花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