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網網中的女孩.JPG

續集作品流於浮濫的命運,幾乎是著名系列做都逃離不了的現實。

理由很簡單,當暢銷的原著一而再、再而三的無限複製下去,

最初相對嚴謹的故事架構將不復存在,

剩下的,只是以相關角色的人物線,繼續搏取影迷的青睞而已。

這有點像是知名布袋戲的故事編輯模式,

為了動輒上百集的肥皂戲,在不減人物特質與性格的大前提下,

以闖關的單元劇方式,來撰寫故事腳本,

藉以不失新鮮度的讓傳奇延續下去。

或許對於電影公司而言,續集本來就是用以吸引鐵粉支持的,

哪怕是劇情早已悖離最初受到青睞的元素,

但只要粉絲願意繼續掏錢進場,相信即便只剩下主角的名字相同,

續作就還是會持續的推出,直到乏人問津為止。

 

當年說好的"千禧年三部曲"呢?

怎麼在繼"龍紋身的女孩"、"玩火的女孩"、以及"直搗蜂窩的女孩"之後,

又來個"蜘蛛網終的女孩"呢?接續還有待改編成電影的"以眼還眼的女孩"...

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作家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的文學遺產,

由父親和哥哥在其身後取得繼承權,

他們紛紛支持將未完成的千禧年遺作、也就是本片的原著小說,

由他人持續代筆完成,動機為何,我想不言可喻。

對此,其長期合作撰寫小說的夥伴Eva Gabrielsson,

則對這樣的決定大加撻伐,認為繼續延續"千禧年三部曲"系列作,

是「相當白痴的選擇」。

 

確實,經典就該留在最美的時刻,歹戲拖棚的結果,

只會讓相對拙劣的新作,破壞了當初的完美印象。

就好似已故大師金庸的作品集,您能想像在其逝世之後,

後進者持續以"金庸"為名,

繼續著"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傳奇嗎?

不論精采與否,那都已經不是金庸了吧!

 

當然,這也不是說本片在劇情上有何詬病之處,

而是感嘆著最初觀賞"龍紋身的女孩"感動不再。

諸如揭發男人社會的黑暗面、伸張女權正義等核心元素,

在這裡都只剩下跑龍套般的雞肋情節,

正片的劇情,仿若賞金獵人一般,

執行著委託人所託付的任務,

而不再是莎蘭德主動為之的行俠仗義,

頓時讓莎蘭德迥異於其他英雄人物的光環驟失,

淪為任何角色都可取而代之般的無謂。

端看本片的任務,盜取得以駭進任何網路系統的關鍵程式,

藉此得以取得操控核彈發射與軍事系統的鑰匙,

這樣涉及國際安全的任務,

該是由"不可能任務"的伊森杭特,

抑或是OO7的詹姆斯龐德來執行,會更為恰當吧!

怎麼會落到以伸張女權為職志的莎蘭德身上呢?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莎蘭德(克萊兒芙伊 飾)接受一名網路工程師Balder的委託,

透過駭客技術進入美國中情局,竊取一個由Balder設計的程式,

該程式能夠操控所有網路連線的系統,包括核彈發射的權限。

莎蘭德成功取得後,卻遭到蜘蛛黨的襲擊,幾度身陷危境,

幾經追查,瑞典軍事情報局的長官居然也是本案的共謀者,

她自認為將這樣的系統存放在永久中立國的瑞典,

是最睿智的決定,底心下存有著愛國主義的思維。

卻不料幕後的黑手根本不這麼想,

除了希冀用駭客程式作為主宰世界的工具外,

更大的理由,是出於私人恩怨,

因為終級Boss正是莎蘭德當初未逃離父親魔爪的妹妹。

妹妹非但接收了父親的龐大財富,也繼承了其變態般的性格,

為了報復莎蘭德的獨自離家,而讓其墮入火坑,

透過這樣的因緣際會,準備來場絕地大復仇。

 

作為一部動作諜報片,本片顯然是相當合格的,

北歐雪地怡人風景依舊、國際反恐主題的援引、三方角力的緊張刺激,

最駭人的,尚有削面酷刑與真空裹屍等場景,

時時皆令人有著屏息以待的不安情緒。

只可惜,這樣的故事放到了莎蘭德傳奇的框架之中,

卻顯現出多所扞格的出入,頂多只能說是主角的番外篇,

而不復見當中最核心的女權要素。

 

"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最危險的地方。"

這是聽聞瑞典軍事情報局長官,

說著將駭客程式留在中立國瑞典是最理想安排,

第一時間所掠過的念頭。

難道她不知道,政客總是心口不一的麼?

中立國的設計,本來就是身處於國際列強地理要塞中的無奈安排,

為了免於相互鬥爭的戰火摧殘,才勉強作出的折衝決定。

試想:當中立國掌握著足以顛覆世界強權的關鍵技術,

真的還會甘於繼續中立嗎?別傻了吧!

"寧願相信世上有鬼,也不要相信政客的那張嘴",

這句話,可是舉世皆然的台肯...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