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地球守護者.JPG

末世論的電影,經常以"人類的生存"為核心價值,

只要能夠讓人類物種的香火得以延續下去,

縱然必須拋棄我們所珍視的地球,也在所不惜。

基此,向外太空拓展,盡其所能的發覺宇宙新天地,

往往成為末世論的論述基調所在。

 

搭上個時事的話題,美國NASA太空總署所發射的無人偵測機,

最近剛飛到了太陽系的邊界,即將突破我們所身處的星系,

去到嶄新而未知的探索領域。

復以之前所發現到的、幾顆近似於地球環境的星球,

似乎在在都顯露出,人類移居外太空的願望,是可以實現的。

 

但還記得諾蘭執導的電影"星際效應"(Interstellar)麼?

縱然存在著相仿孕育生命的元素,但各種險峻惡劣的氣候變遷,

都將可能讓人類無法適應,根本沒有立足的可能;

又或者真能到達某個星球,重新開始人類的新文明,

但一切從零開始、從地球上的極盛到殖民地的荒蕪,

拋下著人類歷史累積近萬年的足跡,試問我們真的甘心嗎?

 

某種程度,這就好似台灣與中國故宮之間的關係:

當年為了搶政治正統性,國民黨將一干帶得走的國寶,

盡皆運送至台灣,存放在故宮博物館,

引致於現階段中國紫禁城內的故宮,僅留下當年帶不走的大型文物,

真正細膩、具有高度文化價值的文物,其實都在台灣。

相仿的,人類移居外太空,同樣面臨著類似的處境:

地球累積了人類從古至今的所有文化集粹,

這些文明演進的歷史足跡,只會留在這片土地上,顯然是帶不走的;

今時今日,僅僅因著地球環境的惡化,讓人類必須迫遷到其他星球,

或許外在軀體的生命確實獲得了存續,

但卻無奈的僅能將最寶貴的精神層面,拋棄在傾圮的地球家園中,

則放棄這片土地的舉措,真的值得嗎?

我們真願意在人類劣根性的驅使下,周而復始的,

在文明發展與崩解的輪迴中,註定了無法脫離的命運嗎?

 

本片即是立基在對於人類既有文明捨與得,

點出了瀟灑揮別地球所可能衍生的無盡遺憾,

據此補全了末世論側重於人類生命存續的闕漏,

讓人類滅亡的想像情境,增添更為豐富多元的省思。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地球環境與資源已然耗竭之際,

人類在木星環狀帶建造了殖民站,取名為伊奧(IO)。

絕大多數的人類,選擇前往伊奧重新開始,

但亨利博士與其女兒珊曼莎(Margaret Qualley)

卻相信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道理,

認為地球在衰亡之後,生命自會找到出路,再次成長茁壯,

因此選擇以廣播的方式,央求民眾留下來,繼續為地球這片土地努力。

 

幾年過去後,儘管幾項研究成果,都顯現著亨利博士的理論是正確的,

物種確實可能在物競天擇的演化論下,依循著環境的變遷而自我突變,

但成果最終都無法獲得突破性的進展,一切顯得徒勞無功。

甚至亨利博士自己都難敵環境的摧殘而逝去,

留下女兒一個人獨自持續宣揚其守護家園的理念。

為了不讓留下來的人失去希望,珊曼莎選擇用父親過去的錄音檔,

繼續經營廣播電台,讓象徵光明的燈塔得以屹立不搖。

 

某日,一名神秘男子麥卡(Anthony Mackie)搭乘熱氣球前來,

表明要找亨利博士,原來麥卡係亨利博士理念的信仰者,

但卻也因為留下來的決定,讓她喪失了親愛的妻子,並且為求生存,

屢屢讓自己陷落到自私自利以求自保的心理掙扎。

他前來是想要質問亨利,如今是否仍然認為自己的理念無誤,

但在知悉亨利也不敵環境惡劣而去世後,

麥卡選擇留下來與珊曼莎一同奮鬥。

 

珊曼莎在經由與伊奧的通訊中,

得知地球上最後一艘前往殖民地的太空船即將出發,

眼見著多年復育研究毫無進展,頓時對於地球不再抱持希望,

因而聽從麥卡的建議,決定搭上末班列車,前往新天地重新開始。

然而,就在他們準備出發之際,珊曼莎來到了藝術博物館,

看著眼前一幅幅人類文明的創作結晶,始終還是讓她放不下,

最終決定繼續留在地球奮鬥,不再評估環境是否有重生的可能,

畢竟,唯有相信了,才有希望...

 

一如劇中麥卡不斷反覆的閱讀著"出埃及記",

該書講述著摩西在上帝的指引下,帶領著以色列人逃離埃及的故事。

當中所發生的種種劫厄,都只是個必經過程,

唯有在摩西的帶領之下,咬緊牙關的度過十誡的考驗,

才能夠臻至成功的彼岸,走到上帝的跟前,與神同行。

地球當下的境遇,亦乎如此,

我們倘若能秉持著地球在極度傾圮之後,

必將再次帶來重生發展的契機,

則當下所面臨到的環境變遷與資源耗竭,

都只是考驗著我們對信念的堅持。

我們需要做的,絕對不是捨近求遠的去尋訪外太空的移居地,

而是憑藉著人類的韌性,

度過這山窮水盡的時刻,才能迎來柳暗花明的將來。

畢竟,人類幾千來所累積的文明榮景,

得來不易,又豈能輕言放棄呢?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