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JPG

先說個題外話,隨著本片的上映,網路上流傳著一個關於片名的趣事:

不少人在買票進場的時候,由於片名實在太拗口,

都直接說:"我要看"林岱樺"(民進黨立法委員)",

在網路上又興起了一陣回顧片名諧音的討論。

 

關於本片,我所期欲討論的是,

小說改編之作、乃至於系列作的續集,

影迷究竟是否需要先作功課才進場?

抑或將故事完整架構出來,是電影製作本該存有的態度呢?

會興起如此的議論,

截因於自己坦白說還真有點看不懂本片的內容重點為何?

 

我對於J.K.羅琳作品的認識,哈利波特大約觀賞至"鳳凰會的密令"為止,

只不過中間有幾部都過於冗長,在電影院中多次呈現昏迷狀態,

至於"神奇動物:怪獸與牠們的產地"系列,自己就未曾涉獵了。

或許自己能挪用的時間有限,每每看著一本本沉甸甸的小說,

總會期待著:等到電影上映之後,再從其中了解劇情即可。

但顯然羅琳作品所改編的劇作,屢屢讓人有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的感覺,

也從中不免察覺當代電影分眾化的趨勢逐漸成型。

 

電影分眾化,就如同網路時代下的網紅效應,

網紅經營策略,不需要讓所有人都喜歡他,只要藉由立場表態的方式,

站穩了一定數量的支持高度,則透過這些"鐵粉"的各種反饋,

就足以讓自己獲得豐厚的利潤收入。

顯然,小說改編的劇作亦乎如此,在匯集了廣泛的小說迷之後,

影像化的先決考量,已非過往期欲做到完整敘事的企圖,

而是以截取小說中的精華,刻劃故事中主角的鮮明特色,

藉由電腦動畫的輔助,讓小說迷想像中的夢幻場景具像化。

電影本身的目的,在於鞏固鐵粉的支持,而非希冀拓展陌生的影迷,

畢竟單單從書本所聚集的讀者,其聲量就已經得以作為票房保證了。

 

當然,看不懂可以再去回顧一下相關作品,

藉以理解人物之間的關係與事件發生始末。

但我認為反覆的爬梳,應該出於影迷自發性的樂趣,

是一種期欲對作品有著更深層認知的慾求。

絕對不該因著電影本身的編排闕漏,為求最根本的"看懂"需求,

被迫得將塵封已久的收藏,重新拿出來溫故知新,

顯然這似乎就有些本末倒置了吧!

 

回到本片的評論,動畫、特效、場景等聲光效果沒話說,

完全是復刻哈利波特系列作,極盡所能的帶給觀眾想像的極限,

相信熟悉情節的朋友們,見到小說文字躍上大螢幕畫面,該是感動莫名吧

劇中各個主角的刻劃亦相當鮮明,裝扮服裝上都相當考究,

儘管無法對照書本與電影的角色差異,但劇組的用心不言可喻。

倒是片中出現的各種"神奇動物",固然都是出自於原著,

但首先讓人聯想到的,是日本的"神奇寶貝:皮卡丘",

在滿足書迷想像的癮之外,背後所相準的,

自然就是龐大的周邊商品商機吧!

只能說類似電影的外溢效果實在相當驚人...

 

劇情方面,就略過不談了,

畢竟自己還真沒辦法將各橋段串聯、並且有條不紊的道出。

至於葛林戴華究竟有甚麼的罪行,說實在的,我認為談罪行太沉重,

其所犯的,其實是所謂意識型態上的差異,不符合主流價值。

他的觀點近似於"X戰警"(X-Men)中的萬磁王,

在由麻瓜與莫魔宰制下的社會,

訂下許多不合理、甚至於壓迫魔法世界的規約,

讓居於少數的魔法師,僅能隱晦的施展一己強大的法力,

並且被迫遵守關於生活與婚姻方面的箝制,顯然是一種平權上的迫害。

基此,葛林戴華希冀喚醒魔法師底心下渴望解放的心,

藉以凝聚他們的力量,讓有能者起而領導,翻轉當下的顢頇社會。

 

對於捍衛良序社會的人們而言,葛林戴華的野心自然是一種威脅,

然從魔法師的觀點來看,或許不了解其背後的動機為何,

但單就期盼著社會能夠更友善對待魔法師的籲求,

怎麼看都不能說是一種謬誤,更遑論是罪行了。

就如同萬磁王對於正常人類始終抱持著敵意相仿,

因著恐懼與未知,他清楚的了解到常人與變種人之間,

是不存在共榮共存的機會,唯有展現自己的實力,

起而領導變種人與人類對抗,才能常保變種人的永續生存。

從結果論來看,顯然萬磁王對於人類的看法是正確的,

變種人最終幾乎遭到殲滅的命運,

則這樣的先知,又怎能說是一種罪呢?

 

與絕大多數的系列作續集(第二集)所犯的謬誤相仿,

本片承襲前作熱賣的餘韻,以乘勝追擊之姿,再創票房佳績;

但礙於秉負著承先啟後的責任,必須為後續更宏大的故事預作鋪梗,

顯然本集多數時間,都僅僅是勾勒相關人事物的屬性,

劇情上相對顯得鬆散,讓有有些不知所云的地步。

也許得待整個系列作陸續推出後,再回頭來細細品味本片,

頓時許多一知半解的謎團才會恍然大悟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