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電影"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系列作當中、
自己最深有所感的評析。
基於激發年輕人對公共事務參與的熱情,
各個社會無不透過不同協助管道,
試圖讓年輕人願意相信身處在這個社會當中,
是有希望、有朝一日得以逐夢踏實的完成心中的夢想。
誠然,最初總是投其所好的,
積極將資源挹注在青年所熱愛的領域中,而未有相應的成本考量。
但隨著時間的推進,當資源逐漸耗竭、而實質成效無法彰顯之際,
居於上位者,對於投資的效益評估將轉而取代逐夢的因子,
當其不存在有利可圖的願景,則縱然青年依舊徜徉在該領域中,
等待築夢踏實的來臨,終究還是會在利字當頭的前提下,
粗暴、恣意的遭到無情的犧牲。
換言之,存乎在上位者與庶民之間,
資源當然可以不時的釋放給有需要的民眾,
但在權力不對等的情況下,
上位者卻不需要對民眾負上成功與否的責任。
因著各種成本效益考量,
其隨時都可以在民眾仰賴著資源接近實現夢想之際,
宛若銀行抽銀根一般的,轉瞬間讓一切化為烏有,
即便民眾窮洪荒之力、自認為的實現了理念,
終將也是徒勞無功,只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舉措罷了。
我以電競遊戲的案例來解說,應該就可以明瞭箇中的意義:
連線對打的線上遊戲,角色需要透過不斷的練功與升級,
才能夠與其他玩家匹敵,為了讓自己變強,花錢買點數成為必要條件。
遊戲廠商透過定期舉辦排名賽的方式,
激發玩家持續掏錢升級的誘因,讓玩家在競賽過程中,
獲得了自認為可以揚名立萬的榮耀。
但這榮耀真的值得窮畢生逐夢嗎?
很現實的是,一旦遊戲平台的獲利開始出現衰退,
抑或是廠商希冀玩家可以再次進入到練功升級的循環,
則結束遊戲服務、抑或是再引進一款更新更炫的遊戲,
無疑讓眾玩家等同於被自廢武功,一切歸零。
諸此"給了希望,再復以失望"的行徑,
其實在資源不對等的社會階級之間,頻仍的發生著。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由年輕人所組成的劇團,
每個人都帶著實現自我演藝夢相聚在一起,
為了即將到來的舞台劇公演,無一不全心投入角色的揣摩之中,
即便是走出劇團、回歸到生活,頌記戲劇對白的工作仍舊不曾停歇。
無奈的是,就在公演的前夕,
劇團經理忽然告知因售票情況不理想,決定取消公演,
說完隨即離去,未對團員們接續的安排有任何表示。
聽到噩耗的團員們,個個顯現出喪志的神情,
畢竟努力了那麼久的時間,卻無法如願的站上舞台,
箇中深沉的失落感,可以想見。
不過呢,團員中擔綱主角的森田想,始終不放棄公演,
仍舊持續提升自己演技的精神,感染了每位團員,
最終他們決定在預定的公演時間,
以偷偷潛入劇院的方式,按計畫上台表演。
儘管面對著空蕩蕩的觀眾席,但確實的將戲劇完美詮釋的團員們,
在謝幕的當下,心中備感光榮,畢竟他們做到了築夢踏實。
本片無疑是對於握有社會資源主導者,一個最沉痛的控訴。
顯然,對這群年輕的團員們而言,
台下有沒有觀眾給予喝采,他們絲毫不在乎,
其所看重的,是自己是否確實的上台表演,
只要完美的呈現了個人演技,也就實現了自我的夢想。
然而,如此在年輕人眼中築夢踏實的堅持,
恐怕在劇團經營者的計算下,無票房、無觀眾的舞台,
縱使演繹得再完美,也不過就是徒勞無功,沒有絲毫的貢獻。
您說,誰的觀點較為正確呢?
是不顧一切的奮勇向前值得鼓勵呢?
抑或是斤斤計較成本效益才是王道呢?
答案,恐怕會因著角色的不同而有差異,
惟重要的是,掌握著社會資源者,始終才能有最終的話語支配權,
這樣的定則,卻是永恆不變的道理。
現實世界很殘酷,沒有走在與社會資源同流的軌道上,
縱有再大圓夢的雄心壯志,或也不過就是活在自己世界的自爽而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