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驚魂"類型的恐怖驚悚片,在電影界早已是老梗,
劇情不外乎就是將一群人聚在仿若迷宮的大宅院內,
裡頭總有個鎖上的房間,等待著眾人前去揭開真相。
類似這種再經常不過的情節,期欲有所與眾不同,
便需要在角色與謎底之間,賦予巧妙的關聯性,
致使影迷在解密的過程中,除了感受到恐怖的氛圍之外,
對於真相所揭露的陰謀,尚且也能備感驚悚,
就得以顛覆古宅恐怖片所帶給人們的枯燥刻板印象,
顯現其別樹一格的特色。
個人認為,本片可謂之為此類型電影中的佼佼者,
亮點在於劇情中將翻轉的梗鋪陳得恰到好處,
看似合理的安排,卻十足起到了誤導觀眾的效果,
引致於最終在翻轉結局的過程中,
帶給人們驚呼連連的驚奇感,殊是難得。
不妨給大家一個小提示,這部電影的角色設定,
讓我想起經典電影"致命ID"(Identity):
一群人之所以聚在一起,絕對有其命定的理由。
如"致命ID"內每個角色的生日都是同一天,
結果導向了人格分裂的結局。
而本片同樣在角色間設定了相彷的特質,
其中某個重要特質,正是貫串全片劇情的關鍵因子。
如此前後呼應、不爛尾的恐怖電影,說實在的,相當罕見。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長年活在父親死亡陰霾下的問題少女凱特,
在心理醫師的推薦下,進入專門收容問題學生的寄宿學校進行矯正教育。
校長杜蕾特第一天的訓話中,
即點出希望他們能在學校內找到屬於自己的天賦,
繼而讓天賦發揚光大,重新回到社會之後,才能夠挺起胸膛做人。
一群問題少女,就這樣的在校方所安排的文學、數學、繪畫、音樂等課程中,
找尋自己的天賦所在。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顯然每堂課都出現高人一等的佼佼者,
而主角凱特,則是在音樂領域中,有著過人的天賦,
雖然過去沒有音樂的底子,但卻在練習過程中,逐漸取得過人的技巧。
正當眾人欣喜自己成為有用之人的同時,怪事也開始發生。
擅於文學的學生,聲稱與某個自稱伊莉莎白的人相互交流,
但在學校中卻從未見到此號人物,因此讓學生紛紛認為她是撞見鬼,
並藉由這個機會,彼此分享自己的靈異經驗。
眾人這才意識到,原來校內的學生,都是存在著靈異體質的特徵。
這樣的共通點,讓凱特覺得詭異,於是進一步追查的結果,
才發現包括自己所譜出的樂曲在內,
所有學生的文學、繪畫、數學等領域的表現,
其實都只是在延續過去死亡者未竟的創作,並非出於自我的天賦。
此時,杜蕾特校長出面釋疑,讓一切有了合理的答案:
一如其最初所說的"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天賦",
校長的天賦,就如同靈媒一般,可以和亡者溝通,
許多因創作未果、抑鬱而終的傑出人士,
殷切期盼著能夠完成生前未完遺作,
於是央求杜蕾特找尋可茲附身的宿主,
讓他們可以附身在其上,繼續自己的創作生涯。
又校內學生們所具備的天賦,並不是學科上的領域,
而是可以輕易讓死者附身的體質,一如工具般的,
幫助他們完成舉世不凡的作品。
凱特知悉真相後,顯然無法接受這樣的變態行徑,
終究選擇了讓這一切看似完美的分工架構,付之一炬。
電影中最令人驚豔的鋪陳,莫過於是期欲翻轉所埋下的伏筆:
最初藉由發掘天賦之說,將每個問題學子導向了各種專業領域的傑出表現,
乍看會以為本片的重點在論述邊緣孩子的教養問題,
是故對於每個人都曾有過靈異經驗的情節,也就容易忽視不見。
直到發現繪圖中的署名皆為死亡的著名畫家時,
才讓劇情完全轉向,揭開學子的天賦是做為宿主特質的謎底,
翻轉的時機,可說是恰到好處。
尤其是亡者藉由附身來延續個人未完的創作一事,
更是令人拍案叫絕,是個相當新鮮的素材。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天賦",
循著電影的發想做延伸性的思考:
個人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多少也依循著天賦本能而來,
一如柏拉圖構思下的"理想國",個人因著特質而適才適所。
然而,當自己所處的社會位階屬於低下階層時,
是否願意安於其位,抑或存在著反動的情緒,
某種程度就成為社會是否能夠良序發展的關鍵。
就以電影故事為例,校長杜蕾特最初所想像的理想情境,
是讓有創作能力的亡者,
藉由附身在學子身軀來繼續產出膾炙人口的作品,
如此一來,亡者一償未竟的宿願,問題學子藉此揚眉吐氣,
自己亦可從販售各項創作中獲得豐厚利潤,可說是三贏的局面。
但顯然凱特不這麼想,知悉了自己只是擔任被利用的宿主角色,
顯然不滿校長這般荒謬怪誕的瘋狂行徑,
索性眼睜睜看著一切可能產製更多傳送後代的名作工廠付之一炬,
自己寧可重新作個問題少女,也不願遭他人附身利用。
介乎於杜蕾特與凱特之間的,多少所隱喻的,
或許正是威權與自由主義的差別。
究竟是扮演個被框定的小螺絲釘角色,藉以成就集體的完美較優呢?
抑或"不自由,毋寧死",即便當個魯蛇,也不願受人擺布才是政治正確呢?
坦白說,我不覺得存在著標準答案,端看自由在個人心中的權重為何吧!
(說真的,自由的迷思,往往在於自以為自由,
但在社會情境的壓迫下,自由根本只是處處制肘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