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朋友都有過被臉書要求認證身分、乃至於遭到停權的經驗吧!
在網路時代中,諸如Facebook、Instgram等社群平台上的帳號,
就像是自己在虛擬世界中的身分一般,
我們在其中經營生活,從事著心情分享與好友交流,
其間運作的模式,幾乎同實際世界毫無二致。
看著現實世界中人們無時無刻的滑著手機,
即使友人比鄰而坐、尚且都不曾對看一眼,
只是自顧自看螢幕的情況看來,
虛擬世界的身分,重要程度已然更甚於實體的自我。
在此情況下,您可曾想過:
假若有一天,自己辛苦經營的帳號遭到停權,
當中所維繫的人際網絡,恐怕必須從零開始,
那將會陷入到甚麼樣的恐慌情緒麼?
基於驟失人生的恐慌,
致使當網路平台要求您必須上傳身分證件以申請復權時,
將毫不思索的迅速上傳,以求早日讓帳號得以返還。
然而,您可曾想過,儘管平台業者皆有保護個人資料的承諾,
但除了屢傳個資外洩的情事外,您又如何能保證,
平台業者不會將這些個資挪作他用呢?
在虛擬身分實體化的趨勢下,現實與虛擬身分之間的距離,
正逐漸的拉近,甚至在實名化的政策下,有著單一化的趨向,
一旦身分在虛擬世界中遭到冒用,豈非網路時代下的人權浩劫麼?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故事敘述一名直播主lola,基於不走腥羶色的三不原則,
在網紅平台中載浮載沉,一直無法取得前十名的佳績。
為了衝刺粉絲們"斗內"的業績,讓她決定突破自己堅守的原則,
坐上直播公司所提供的性愛騎馬機,果然當晚便直上好幾個名次。
怎知隔天醒來,lola的網路帳號卻無法登入,
經向平台客服求援,也未有解決的方法,
此時,她愕然發現她的帳號居然正在直播中,
而直播畫面中的女子,居然和她長得一模一樣,
但彼此呈現的風格卻截然不同。
畫面中的lola,透過辛辣挑逗的肢體動作,
迅速的便吸引廣大粉絲們斗內,名次瞬間扶搖直上。
為了查明真相,lola透過直播畫面的回顧,
發現其中有幾位直播主,同樣有著風格瞬間轉變的現象,
甚至還有直播主早已死亡,卻仍舊繼續開直播的情況,
追查之後才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直播平台的詭計。
業者透過直播主與粉絲互動的大數據,
分析出未來可能會爆紅的潛力股,
繼而在她們逐漸廣納粉絲、達到一定數量之後,
便逕自將其停權,並且用擬真的動畫機器人來替代,
用更為吸睛的內容,獲取粉絲更踴躍的斗內利益。
經由電影的演繹,不免令人感到畏懼,
因為一個幾乎不受法令約束的宰制性霸權--網路平台,
正在網路世界當中茁壯崛起。
假若網路身分該被列入新時代中的人權保障範疇,
則網路平台動輒修改演算法、內容審查、封鎖帳號、逕自停權等強勢作為,
難道不都是對於言論自由的一種箝制嗎?
更甚者,可能是扼殺個人網路生存權的作為?
不該有著更為完善的法律機制加以規範麼?
顯然,網路平台絕不單純只是個商業化下的產物,
當其逐漸成為一種開放性的公共領域後,
就並非僅止於遵守資本規範而已,
而是更該從社會性的角度,重新檢視場域中該依循的遊戲規則,
才能讓虛擬世界更合乎公平正義的現實規約。
(顯然,虛擬世界約可區分為兩種,一種是論壇性的,另一種是遊戲性。
遊戲性的網路平台,服膺的是資本主義的價值,
本質上就是一種錢鬥,因此允許台幣戰士的存在,身分與寶物價高者得。
而論壇性的網路平台,儘管同樣源起於營利原則,
但當其成為一種實體身分象徵的等同時,再以金錢手段加以箝制,
某種程度就如同對現實人格的打壓,顯然違反著人權的基本價值。)
電影將直播的實況詮釋得相當貼切,自己也曾觀賞過直播平台,
裡頭真如故事中所呈現的那般,
看著斗內金錢不斷上升、排名不斷提高之際,
只見直播主以甜美的聲音喊著斗內粉絲的名字,
繼而按照粉絲的要求,做出相應的動作。
想當然爾,為了追求更高的名次與金錢,
應粉絲的要求,動作只會越趨光怪陸離,
如今,性愛直播已經時有所聞,相信在可見的未來,
類似電影所呈現的自殺直播,也不會太令人意外。
這一切匪夷所思的現象,追根究柢的,
乃在於社交平台商品化的後遺症:
畢竟,人類的肢體表演是有其侷限的,
為了獲致與眾不同的效果呈現,藉以蔚為輿論熱議話題,
選擇以走偏鋒的極端行為入鏡,自然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所謂"有錢能使鬼推磨",過去"砍頭的生意沒人做",
現在這句話,恐怕要打些折扣了...
或許在追求讚數與斗內的前提下,也許真會有勇者敢於嘗試喔!
每回看到網路失序的劇集,屢屢再次想起自己博士論文中所提及的問題:
(題目:從生產社會到消費社會的變遷軌跡-解析「新貧」與「新貴」的成因)
科技新創公司之所以能在極短時間內一夕致富,
關鍵在於其未能對其產品的副作用,做有效的預防與補救,
據此降低了大量的試錯成本,並將龐大風險轉嫁到社會集體之中。
以社群網站為例,從現階段所浮現的各種負面效應來看,
個人視力受損、網路成癮症、乃至於網路的集體霸凌等現象,
其所累積的隱藏成本,顯然相當龐大。
但當初研發產品的公司,卻不需要像黑心食品製造廠一般,
支付出相應的補償資本。
讓他們肆無忌憚的產出週期性極短、卻未經驗證對社會無害的產品,
持續將風險散步到公共場域當中。
這樣的科技危機,是現在進行式,
但短期內似乎也看不到翻轉的契機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