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片橫掃金馬 網友:以為在看金雞獎│中視新聞 --YouTube

第53屆金馬獎落幕,幾個主要獎項,包括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等,

皆由中國人拿下,而原先被寄予厚望的"再見瓦城"與"一路順風",則是以黯淡收場.

不少人開始揶揄起金馬獎,認為幾乎都是對岸藝文人士得獎,

乾脆改稱之為台灣版的金雞獎好了...

認為在沒有獎項鼓勵的情況下,奢談國內電影文創產業的復興.

 

坦白說,我個人以為:

若電影本身是一種藝術,則為藝術作任何競賽式的評比,根本都是沒有必要的,

相關的電影從業者,也不該去競逐類似的獎項與桂冠.

因為評比本身就是一種貶抑藝術價值的作為,

評比表面上是分個高下,實際上只不過是將各該影展固有個框架與窠臼,

原原本本的套用在風格迥異的電影罷了.

就好似學術界常提到:投稿SSCI有撇步,只要找各該期刊的編審委員,

到學校做短期的講座,教授學子們撰稿的模式與技巧,則接受率將大為提升,

本質上其實是一樣的道理...意謂著它是一種既定的規則,是有方法可循的.

電影影展有無行於外的規則,不得而知,

但試問愛情片如何對比社會寫實片?

動作片又是用甚麼基礎與情慾片作評判?

在大異其趣,截然不同的格調當中,如何去給出序列的等次,實在匪夷所思.

基此,我才一直認為:電影的競賽,本身即是對電影作為藝術的一種貶抑.

  

回到此次金馬獎盡皆是大陸人士獲獎的議題,

我或只能慶幸的說:還好現在已經改朝換代了,這要是發生在前政府,

大概結論又只有一項:馬英九又在親中賣台了...

既然是在被認為是台灣優先的新政府主政下所主辦的金馬獎,

又出現獎項皆由中國人獲得的情況,是否就該相信了評審們是超然客觀的呢?

我覺得,既然當初金馬獎自許為華人電影圈的盛事,

將競賽範圍擴大至鄰近的華語國家當中,

遊戲規則既定,裁判怎麼選,結果就著毋庸議,無須因其國別而做出批判.

本屆中國拿得多,下屆台灣再努力即可,總不會年年吃鱉吧!

 

當然,我也完全贊同部分網友所言:

在獎項都沒有台灣人的情況下,如何去暢談振興電影產業呢?

基此,我認為相關愛台灣的藝文人士們,不妨來籌組一個"金螞獎",

以當初台灣團結聯盟象徵本土圖騰的"螞蟻"作為主題,

開辦一個完全屬於台灣電影的獎項.

各該獎項以原生於台灣的電影為報名資格,

至於海外(包括對岸)的優秀電影,則納入外國電影的範疇,

另外從"最佳外國片"當中作處理.

如此便能夠用具體的獎項,來鼓勵台灣電影從業者持續創作,

藉此來復興台灣的電影文創產業.

 

這並非天馬行空,只要有藝文人士,甚至文化部願意贊助,是可行的.

只是問題就在於:

當專屬於台灣的金螞獎影展開辦後,

是否有那麼多具有質素的台灣電影可以參展?

是否有足以讓國外矚目的亮點元素呈現?

是否可以讓華語文化圈共襄盛舉?

這一些,恐怕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夠一步到位的.

 

電影究竟是藝術?還是商業?

從大眾與藝文人士紛紛崇尚競賽趨化,執著於獎項誰屬的現象來看,

顯然電影距離所謂的"藝術",已是漸行漸遠...

 

延伸閱讀:

紅衣小女孩 (The Tag-Along)--得到不懂珍惜,失去方覺遺憾,真魔神仔也!

七月與安生 (Soul Mate)--俗套劇情下的文青詮釋,演繹出高質素的敘事筆觸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