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魔輪"初始的情節,讓我想起日本電影"算計:七日死亡遊戲",

皆是仿效偵探小說家克莉絲蒂"一個都不留"(無人生還)的鋪陳,

將一夥人弄到了同一個密閉空間中,然後開始進行某種心理測驗.

大抵的架構的確不脫離玩心理的層面,但與其他電影所不同的,

是本片非探討人際心理學,也非如"一個都不留"的復仇目的,

而是叫具有東方色彩的,說穿了就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無趣",

整部電影所設下的重重機關,都是為了測試未來女婿的人格特質.

  

電影的結局自然老梗,女婿來了個大難臨頭各自飛,最終當然淘汰出局.

然而,坦白說,這公平嗎?

端看劇中的種種試煉,美人計,生死交關等等,其實訴諸的都是最直向的人性,

試問當四下無人,有美女投懷送抱,能坐懷不亂的男性能有幾凡?

又或面臨死亡威脅,還能為身旁親密愛人獻上生命的,又有多少呢?

猶記得先前新聞曾報導過的女童割喉悲劇,

其母親當時也自承當下慌了手腳,也非常害怕被傷害,

結果被不少網友批評是懦弱的表現,公平嗎?

捫心自問,倘若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您又能有多勇敢呢?

換言之,所謂替愛人"上刀山,下油鍋",那叫做"戲劇效果","電影情節",

真正回歸到原始的人性,我們依舊存有著趨吉避凶的本能.

基此,以此本能反應,來評斷一個人的人品優劣,真的客觀麼?

 


就好像今日新聞中,有位北一女的學生未讓座位給婦人,

卻招來婦人批評"該做雞"而反被圍剿的情況相仿.

為何年輕人沒讓座就可以被評論為不道德?

為何年長者就可以倚老賣老,明示暗示的要求年輕人讓位?

讓位與否,純賴自我本心,而無涉道德,更沒有理由據此評論一個人的善惡,

不讓座的理由不勝枚舉:

可能今天不舒服,也許睡著了,抑或是得做到最後一站,不想站那麼久...

每一個都是絕對正當且合理的理由,

其他人並無權利用道德的框架抨擊之,甚至給予負面的標籤,

因為當道德係建基在人性根本之際,

少了點將心比心的包容,訴求再高的道德標準,其實都只是屁...

 

常言道:"伸出一個手指批評對方時,其實有四根手指是指向自己"

當您以自己想當然爾的道德規範,去檢視他人的人格操守時,

是否曾經暗自思量過:

這些基於人性的道德規範,我自己真的都做得到麼?

做不到的話,那自己也不過只是個會用高道德標準要求別人的道德魔人罷了!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