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處"故事的原作,乃名噪一時的"控制"(Gone Girl)作者Gillian Flynn所著,

觀看過這部電影後,深感該作者的風格,

皆偏向從人性的黑暗面去詮釋一些頗為特殊的題材,

而後在情節上往往來個大逆轉,令人眼睛為之一亮,是自己頗為喜歡的劇情發想.

這部電影"暗處",儘管多數評價認為其遠遠不如"控制"來得出色,

但就我個人而言,相較於"控制"的夫妻算計戰爭,

其實我對於暗處所傳遞社會現象的黑暗面,感到更有興趣,

尤其在該片中,我看到了電影透過對比式的敘事手法,

將社會當中各種歧視與偏見的真實完整呈現出來,再對照其血淋淋的命定悲劇,

顯得有那麼點淒涼與悲壯,無疑的,藉此或有著警世語的意味,

希冀社會大眾從此不再有著類似"貼標籤"的行徑,

讓每個人皆能夠真正平等的在社會場域中隨心所欲,不再有任何的拘謹存在.

  

劇情內容我就不贅述了,以免影響觀影的興致...(以下有雷)

我認為本片的精華,在於一種偏見延伸詮釋下的恐怖情境:

很自然的,我們非常習慣性的,把與我們不同,抑或是與大眾意向相左的行徑,

視之為邪端,而首先在心底將其人貼上"不正常"的標籤;

繼而,一旦某人被自己當作是不正常的人,接下來他的一舉一動,

自己終將免不了的都朝向負面的解釋,

據此將可能把對方當作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蛋.

顯然的,這並不是事實,僅僅只是個人偏見彙集下所呈現出來的假象,

但這樣的假象,卻足以在社會中去抹煞了一個人的人格,影響層面實不可謂不大矣.

在此僅點出我個人認為電影中所列舉而出的幾項對比敘事,

藉此來佐證本文標題中所謂的"歧視與偏見匯集下的悲劇":

1.加入反基督教派=邪教=學壞?

   事實證明那只是一種年少輕狂的反權威性而已,與反社會根本沾不上邊...

2.奇裝異服,刺青的裝扮=濫交嗑藥族群=性開放?

   結局說明著Diondra還是只鍾情於Ben一人,一點都不濫情

3.私藏小女孩衣服=戀童癖=性騷擾犯?

   最終證實Ben只是個被暗戀者因愛生妒的倒楣鬼,而他單純只想當個好爸爸...

4.窮人=命賤=該死?

   這是全劇最關鍵的要素,可惜的是,這樣的命定悲劇卻未能夠平反...

   顯然的,這當然也是一種歧視所引致的結果:

   政府往往會將這些低收入戶做一個彙整,以便於統一化的進行福利與救助的措施,

   然而,這種彙整,本質上就是一種"標籤化",他無疑告訴著大家:

   "嘿!這群人就是無法自給自足,生活起居都尚且匱乏的一群人..."

   一旦這些彙整清單洩漏出去,很容易的,

   就會被有心人士來加以覬覦,而希冀在其中謀取利益,

   諸如電影中最後"買凶殺己,詐領保險金"的結局,就是最血淋淋的案例.

   試想:如果不是被政府列管在案,

   槍手怎知他們有需要靠著如此鋌而走險的手法來掙錢呢?

  

類似的情境,其實在現實社會中也並不罕見...

記得Michael Sandel在其著作<<錢買不到的東西>>一書中,

便曾經舉過一個悖離於保險業"道德風險"的現象:

有些人專門尋找沒有能力繼續繳納保費的獨居老人,

承諾可以幫老人代繳保險費,但條件就是,老人必須將受益人改為他們的名字.

如此一來,老人可以繼續領取月領保險金,生活無虞;

而那些人則能夠在老人過世後,謀取高額的人壽保險金.

這看似互蒙其利的行徑,卻儼然存在著一個道德爭議:

"那些人為了早日拿到保險金,基本上是希冀老人早點死的...

 這樣與人性相互悖離的思緒,本質上是有疑慮的..."

箇中的道德困境,恰好與電影中"買凶殺己"的結局,是極其吻合的.

(槍手收錢辦事,但拿錢的前提,卻是得幹掉給錢的當事人...)

 

總的說來,這電影的結局,令人有著無限的社會哲思,

確實具有著寓意深長的涵意存在,觀影後尚且無法釋懷.

另外,值得一提的,本片無疑又是"廢死聯盟"可以去大書特書的題材,

電影"鐵案疑雲"(The Life of David Gale)相仿的,

當中充滿著對個人特徵的歧視,以及鐵證如山下的冤獄,

透過該片談"廢死",相信會比講一些"人權"甚麼鬼的大道理,

還要來得深刻許多...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