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相信豬哥亮的女兒、"姊姊"謝金燕若有觀賞,應該特別有感吧!
幾乎可以說是為他們父女倆量身訂做的影片。
在豬哥亮告別的會場中,來自四方好友逐一分享著與秀王之王互動的點滴,
娓娓道來其人的誠懇真摯、重情重義,聽在家屬們的耳中,不知做何感想呢?
電影載明是真實真事改編,看來,類似剪不斷、理還亂的親情糾葛,
無疑還是人世間最難以釐清的情愫。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描述主角幸治的父親,因沉溺於賭博欠下大筆債務,
經不起上門討債惡煞的侵擾,選擇逕自離家出走,留下妻子與孩子獨自面對。
13年之後,幸治耳聞父親罹患重病,
壽命只剩下三個月,家人因著昔日的怨恨拒絕探病,
唯獨幸治心中始終留存著兒時與父親甜蜜互動的溫馨記憶,
決定前去醫院探視父親,然而,在尚未來得及多行敘舊,父親便因病去世。
告別式的會場中,前來上香的賓客儘管稀稀落落,
但令幸治感到意外的是,每一個人談起與父親相知相識的過往,
卻都給予講義氣、重情感的評語,與家人們想像中的父親截然不同。
尤其當友人提及父親最珍視的物品,是幸治兒時曾經獲獎的作文時,
讓幸治頓時淚崩,父子間成長的回憶霎時間湧上心頭,
彷彿期間空白的13年,都已經不再重要了。
火化之後,儘管塵歸塵、土歸土,
但經過友人的分享後,讓他們願意相信,父親始終還是個好人吧!
沒有人會希冀遭到自己的至親所遺棄,
對於當年父親的不告而別,幸治心中的怨,可想而知。
但記憶中父親的慈善模樣,又不時的讓幸治試圖說服自己,
父親之所以這麼做,必然有其說不出的苦衷。
就這樣的,愛與恨在心中交織激盪了13年之久,
直到再次見到父親,期待著從其口中道出當年離家的原油,
沒想到在還沒釐清之前,父親便撒手人寰了,
讓困擾著幸治的畢生疑惑,眼看就要石沉大海。
沒意料到的是,告別式的好友分享,卻成為幸治的救贖,
透過種種正面的評價,讓其合理化的與往昔父親和藹的記憶重疊,
彷若告訴著自己,父親當初選擇離開,
或許是不希望討債份子繼續滋擾家人,才遠走他鄉、孤獨終老。
至於真相是否如此,其實已經不重要了,
帶著父親始終關愛自己的想像,
終讓幸治從此可以揚棄過去,迎向更美好的未來。
親情所具備難以言說的魔力,是異常強大的,
它或許沒那麼強烈的讓自己察覺,但每每到了評斷是非的當口,
合理化親人的行徑,將之導入良善的指向解釋,成為一種必然的結果,
與其說它是一種理盲、偏私,我更傾向將之視為一種生活目標的確立。
人生在世,總是需要某些驅使自我前進的動力,
端看各個階段,試想:求學、就業、婚姻,哪一個過程不是讓人備感艱辛呢?
如何成為自己存續的理由呢?
於是,尋求來自於家庭的慰藉,彷彿就成為唯一的宣洩出口,
這也就是俗話說"家是永遠的避風港",係同樣的道理。
故事中的幸治,正是如此,
擔任運鈔送貨員,陷入典型日本上班族的苦悶情境中,
雖有女友相伴,但經濟匱乏終究讓他們看不到幸福的未來。
基此,如何平反父親離家出走的陰霾,
就成為他看見生活一線曙光的機遇。
縱使現實中的父親是多麼不負責任的令家人傷心欲絕,
但憑藉著童年記憶與友人分享,那個完美的父親形象,
將永存於幸治的心中,成為他面對往後人生的關鍵動力。
每個人,總有著多重的面向...
自己經常想像著,在我的告別式當中,
親朋好友們會如何來分享生平點滴呢?
是好或壞?是功是過?
總是期許著在他人的心目中,留下點深刻的印象,
可以做到令人懷念,或許就足堪不枉走這一遭了。
告別式象徵著一切的終止,不論是當事人或親友,
在那一刻終於可以卸下偽裝的面具,
說著最誠摯的話語,來評定一個人的是非功過。
可惜的是,當真實無偽的分享來臨,
自己卻永遠無法看見、無法再付諸任何努力去彌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