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這是作為父母的深刻體悟,
需要的,可不僅僅是關愛的心,
更多的,是堅毅的耐心,以及飽滿的精神,
藉以應付孩子永遠用不完的精力。
一旦手邊有自己想做的事,恰巧孩子需要你的陪伴之際,
煩悶不自覺便湧上心頭,給予嚴厲的斥喝、乃至於出手教訓,
都是極可能發生的憾事。
更遑論那些有著酗酒、吸毒或賭博等癮頭的家庭,
發生家暴的情況,恐怕勢所難免。
然而,看著那些被家暴的孩子們,
第一時間,自然惻隱之心上身,
或總不免想帶些好吃的、好穿的生活所需給他們,
但一、兩餐的吃飽喝足,之後呢?
之後是否願意進一步領養、將其視如己出呢?
如果不願意,抑或是心有餘力不足,
那麼,先前所釋出的種種善意,
只不過是將孩子們高高捧起,復而重重摔下,
親手將渺小的救贖曙光摧毀,沒有任何實質的作用。
換言之,給不起的憐憫,別輕易許諾,
倒不如讓他們提早適應現實社會的嚴峻考驗,
會比起時有時無的希望,要來得更加踏實些。
以上是自己觀賞本片過後,一點點小小的題外感觸。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一名曾經遭受性侵的女子白尚雅,
因著出身孤兒院,又性侵加害者為政經界的有力人士,
致使官司被河蟹,這讓白尚雅忿忿不平,
從此淪為社會邊緣人,陸續背負了幾項前科。
在她心中,一直怨恨著自己的母親,
不解當初母親為何遺棄她,讓她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引致於在知悉母親亡故後,非但沒有任何哀傷之情,
反而心生一種莫名的報復喜悅。
但是,在與該案承辦警員的對話中,她才知道箇中的苦衷,
原來母親是個酗酒成性的人,每次喝酒便對她施予家暴,
儘管酒醒後總是懊惱不已,但卻始終陷入暴力循環中。
在無法順利戒酒的情況下,母親只能狠下心將她交由社福機構安置,
自我選擇割捨這段親情。
母親的作為,或許稱不上偉大,仍讓知道真相的尚雅,
打從心底原諒的母親,也使她對於相同遭遇的孩子,起了惻隱之心。
金智恩就是另一個被家暴的小女孩,
尚雅每日遇見她,身上總有一些傷痕,孩子雖不敢明說是家暴,
但尚雅卻十分清楚,於是上門想向其家人問個清楚。
一進家門,她才了解智恩的父親整天沉迷於線上遊戲,
同居人也不管事,將孩子鎖在浴室當中,不時的給予毒打凌虐。
終究在一次突發的機會,尚雅帶著智恩逃離住所,
父親擔心東窗事發,反而舉報尚雅誘拐小孩,
同居人甚至想用安眠藥毒殺智恩,讓她無法出庭作證。
雖然最終結局是完美的,智恩被尚雅的男友收養,
(料想尚雅應是有前科,所以無法收養孩子)
回歸正常生活,父親與同居人亦因此入獄。
但結局中同居人對尚雅撂下的話語,著實發人深省:
"妳想要孩子嗎?我是不會讓妳得逞的...
拳打腳踢出來的愛,也是愛。
我是絕對不會放棄那個孩子的..."
我們經常很容易忽略孩子的個體性,
總將其作為自己的財產,引致於往往仗著擁有法定監護權,
即便孩子有更恰當的生活環境選項,
也不惜把他們當作是禁臠一般的,留在自己的身邊,
這在那些所謂豪門爭產的事件中,尤其常見。
孩子在過程中,彷彿是件籌碼,
純粹依循著大人們的爭權奪利,來決定著自己的命運。
縱使當中少不了暴力情事發生也在所不惜,
迫使孩子在家暴的陰霾下成長,最終影響其後續的人格發展,
讓暴力宛若遺傳因子一般,世代的蔓延下去。
當然,對於家暴一事,總是很難存在著清晰的界定,
許多家長的打罵,乃是出於教誨的初衷。
(Ps.: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看到家暴專線電話的廣告,
還會主動告訴父母:"不可以打我喔!不然要告你家暴")
但不論如何,即便家長們如何合理化自己的出手行徑,
孩子們所受到的傷害,可都是紮紮實實的。
換言之,並不存在所謂"打在兒身,痛在娘心"的情況,
打與痛,遭殃的都是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