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超商登蘭嶼 宥勝:真如此台灣就毀了--YouTube


超商進駐蘭嶼 利弊引爭議-民視新聞--YouTube

離島蘭嶼近來頻頻浮上新聞版面,起因在於蘭嶼即將進駐第一家小七便利商店,

而藝人宥勝率先在自己的臉書中發難,認為便利商店的便捷性與舒適性會為蘭嶼當地的文化帶來衝擊,

儼然是一種軟性的強勢文化同化過程,令人對蘭嶼達悟族的文化保存感到憂心.

(可參見宥勝的Blog: 克里斯 夢想天空 dreamsky0609.pixnet.net/blog)

 

 

宥勝此番言論,有同為藝文界的作家劉克襄支持,也獲得不少網友們的迴響,但同時也引來了不小的爭議:

在現今"自己的XX自己X"的浪潮下,部分反對宥勝言論的人會覺得:

"這種事是不是該交由蘭嶼人自己決定,因為他們應該有權決定自己想要的生活,

又況宥勝自己也在幫7-Eleven代言商品,這豈不是典型的"手摸乳,嘴唸經"的假面代表麼?"

在遭受網友們的砲轟之後,宥勝最後又改口做了一番詮釋,認為:

"一旦這些現代化東西進去,蘭嶼人會有比較,面對原本的生活會開始不滿足,

就像戴上魔戒,會有很多慾望,再難找回內心平靜."

這番補述,無疑的更是越描越黑,因為其中所引喻的"魔戒",

象徵的正是人類對於至上權力的嗜殺與自私,

儼然的是自己在享受著現代化的便利之餘,期待著透過準愚民式的模式,

讓蘭嶼居民無法同步跟進現代化的腳步,以便於持續的為大家守護住眾人口中的美麗文化.

說實在的,如此的"外包"心態,實在很難讓人苟同...

(類似的思維,其實很像是古代帝王才有的想法:

一副自己高高在上,要求後宮佳麗們平時維持好自己的儀容體態,等待著自己來寵幸一般;

相仿的,蘭嶼在他們的心中,也許也就是平日在資本場域中撈錢撈累了,

想過來散散心,看點不一樣的風情,所以便期待著蘭嶼有著可供抒壓,截然不同的景物在等著自己.

一旦發現蘭嶼也逐漸的和自己所居處的都市叢林幾進雷同之際,自然就會認為那是種世界末日了...

如是的想法,結果都在於保護當地文化,但初衷卻是建立在自己期待有個後花園的私心上)


20121216文茜世界周報/麥可桑德爾對話台灣學子 探金錢極限--YouTube

首先,撇開蘭嶼特殊的地理因素不談,光是就傳統雜貨店與便利商店之間對於文化的優劣探討,

其實就存在著相當兩極化的論辯,這一點從先前Michael Sandel來台灣的演講場子中略可窺見:

倘若在產品相近的前提下(畢竟日用品的差異程度不大),便利商店基於進貨成本與物流便捷的優勢,

能夠用更為低廉與新鮮的產品提供給當地消費者,有甚麼不好呢?

又假若蘭嶼當地的雜貨店真因著便利商店的到來而關門大吉,

表面上看起來像是甚麼優勢商業文化的侵襲,

但事實上,消費者本身是自由的,大家會紛紛的轉往便利商店消費,

代表的,其實只是過去的選擇匱乏,在沒得選的情況下,只好在傳統雜貨店消費,

今有更好更實惠的選擇,自然用腳投票,這只是再簡單不過的消費定則而已.

畢竟,經不起競爭的商店,或許本來就該被淘汰,不是麼?

 

 


[東森新聞]「綠色電價」今上路 全台僅7戶申購--YouTube

當然,討論到這裡,有些人一定會反駁說:

"不行,那些蘭嶼原有的特色小店都必須要被保存下來才是,因為那是一種文化的表徵."

既是"一定要保存",既是"不可妥協的文化保護",那就已然脫離了上面所提到的商業競爭模式,

而必須進入另一種"準信仰"的"全有全無"模式--不是0就是100....

類似的準信仰模式,其實在台灣現今許多倡導環境生態保育的場合經常可見,

在環境意識高漲的今天,諸如核能等大議題就不用談了,

現在就算是要砍棵大樹,也都會有護樹聯盟跳出來抗爭.

環境保育的立意固然美好,但問題在於:箇中的成本,是他們所願意去負擔的麼?

就像近來政府在推行"綠色電價",價格比起一般用電要高出一倍左右,

雖說有累積碳排放量的額度作為誘因,但始終還是乏人問津,

就連許多標榜綠色能源的組織,對此也都毫無興趣,而癥結點很簡單,就是一個"貴"字麼...

(當然,我想綠能組織一定會說:綠色電價這麼貴,一定都是台電龐大的人事成本給吃掉了...所以不支持)

不願付出絲毫的成本,又想要實現自己的理念,我想天下絕對沒有這麼好吃的白食...

 

相仿的,今天您若為了文化保護之由,希望蘭嶼維持著低度開發的規模,

那是否應該訂立類似於"離島博弈條例"一般,按月給予每位蘭嶼居民們一筆"低度開發"的補償金呢?

畢竟他們是為了捍衛我們所認知下的美麗文化而屈於低度開化,箇中無法現代化的成本,不該由我們來支付麼?

又或者日後假若各家便利商店紛紛進駐蘭嶼之後,

您是否願意花費較多的金額,在舒適度可能相對比較差的傳統特色店家消費,

只為了支持當地店家繼續屹立不搖呢?

捫心自問一下吧!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一切的大聲疾呼都只是奢談,

因為那只不過是以自私自利之心,要他人多加忍耐,屈就於原始化的低度生活水平,

為的只是保存您個人心中所認知下的美好,

這種"外包"心態,實在太不足取.

  

最後,也不得不批判一下現今很多自譽為"藝文界"的人士:

您們總自以為透過各式各樣的圖文,多媒體影像將珍貴的美景保存下來,

就叫做是在進行"文化生態保存"的工作,而自許為保育人士.

殊不知您們的許多作為,其實同樣的也是破壞生態與文化的罪魁禍首:

@從生態面來看,記得前不久有位"自然生態攝影師",用"後簾同步"的技法拍螢火蟲,

當時的作品曾被譽為神作,豐富的影像讓賞螢的同好嘖嘖稱奇,

但卻不知這對於螢火蟲的生態,卻是莫大的浩劫...

試問那些生態保育人士們,有多少的影像產出,是建基在破壞生態的基礎下創作的呢?

@從文化面來看,套用導演侯孝賢的話:

"拍了"悲情城市",讓九份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我有深深的罪惡感",

文化記錄工作者,往往會以製作了一部刻劃深入的當地文史風情為榮,

但殊不知在創作產出之後,其所帶來的後續觀光效應,卻是當地文化的最大浩劫.

也許當初的立意真是出於文化保存,但所得到的結果,儼然是適得其反的...

 

換言之,不得不呼籲自詡為藝文界人士的,若真的希望某地的文化或得完善的保存,

那就甚麼都別管,別試圖用類似的題材作為創作的焦點,

讓該地真的可以在不受注目的情況下休養生息,那才真叫做"環境保育".

當然,我想這種低調的具體保護行動,對於向來"不甘寂寞"的藝文界來說,難阿!!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