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YouTube

電影"絕命線索"由老牌影星麥克道格拉斯領銜主演,

劇本乃改編自德國犯罪驚悚大師佛列茲朗(Fritz Lang)1956年的同名電影

當然,舊作我是沒看過,但倘若劇情幾近相仿的話,

我想該片在60年代的電影圈中,應該會名列為經典之作才是.

隨著科技的進步,類似的刑事辦案電影更多了幾分科學化的想像力,

讓此類型的電影,可以在高科技的題材包裝下,更增添幾許可看性.

然而,也由於幾十年來電影題材的耗竭,在60年代中或感到頗有新意的點子,

如今影迷們在經過了各種電影素材的洗禮之後,恐怕也變成了老梗了.

而這...往往便是老片新拍所需要面對的課題之一,如何讓舊瓶裝新酒可以歷久彌新,

那就得端賴導演們的功力而定了.

  

電影故事敘述一名記者發現了地區檢察官為了讓自己辯護的官司戰無不勝,

在刑案現場的證物當中,偽造了微物跡證,將沾有嫌犯DNA的物品置於其中.

在無法得到報社老闆的金援支持調查下,他決定以身犯險,在一樁尚未破案的案件中,

透過蒐集所有嫌犯的用品與特徵,將自己製造成案件兇嫌的假象,

並且將這些準備過程全程錄下,以便檢察官將罪刑誣賴於他之際,可以公諸於世.

不料,檢察官洞悉了他的計謀,先是將蒐證的影帶銷毀,並且在訴訟中又靠著辯才無礙使其入獄,

就在他陷入絕望之際,只有他擔任檢察官助手的女友,可以幫上一把,

藉由逐一對證物的抽絲剝繭,總算還給他一個清白...

然而,案件並沒有就此了結,就在其女友重新審視了案件的相關卷宗之後,

才愕然發現一個更為驚人的真相,劇情可說是峰迴路轉...

 

小評一下這部電影,

大抵上讓我想起了凱文史貝西所主演的"鐵案疑雲"(The Life of David Gale),

兩者都是藉由以身試法,來凸顯司法體致上若干的不正義;

不過呢...本片更勝一籌的,是它案中案的劇情包裹手法,將整個情節扣得更加緊湊,

大逆轉結局在結構上也沒有太多乖誕,不合理之處,可說是操弄得相當完美.

若要說有著甚麼樣的缺憾,那或許就在於結局的大轉折太過匆促了,

在觀眾都還沉浸在主人翁無罪開釋的氛圍當下,立馬的來了個大逆轉,

震撼度雖堪比當年"靈異第六感"的生死轉瞬,

但總難免讓人有種虎頭蛇尾,交代未清的感覺,算是有點可惜了...

 

其實將司法案件與刑事偵防拍攝成電影或劇集的多不勝數,

大多數都可以為真實的司法訴訟,提供更多元化的想像與對照.

過去比較常見的題材,有刑求,滅證,串供,買通陪審團,以及心理醫師對犯罪的心證上,

而在本片,則提供的另一種不同的合理懷疑:

"證據,有無可能是相關司法人員所偽造的呢?"

偽造證據,事實上對於司法人員來說,是存在著"誘因"的,

就如同本片當中的檢察官一般,原本是一位屢戰屢敗的彆腳檢察官,

突然搖身一變成為百戰百勝,甚至可能是下屆州長的熱門人選,

其名望累積背後所仰賴的,便都是靠著製造完美陷人於罪的證據而來.

您說,這樣龐大的利基,誘因能夠不大麼?

所以說,有沒有這樣的可能而導致了冤獄的存在,是大家值得去深思的問題所在.

  

話又說回來,在台灣屢屢遭人詬病的廢死聯盟,

說真的,我覺得他們不該再把廢死的基調,

建立在一種宗教的慈悲,抑或是天賦人權的當然論之上,

而是該從諸如本片所點出的盲點,

去檢視案件中有否因疏失,抑或是人為刻意所可能出現的證據謬誤,

藉此來質疑該案件之冤獄可能,並以此來請求暫緩死刑的執行,

這或許才是比較能夠為人所接受的訴求面向.

否則,徒然的要赦免一個罪證確鑿的死刑犯,不論就情理法而言,都是很難為人所認同的.

 

其次,本片某種程度也點出了身為記者的一種悲哀:

為了點擊率,為了閱報率,記者不得不一再的以譁眾取寵的報導,來尋求老闆的支持,

真的想要好好的做一個深度性的專題,只有一句話:抱歉,沒錢...

在這樣的窘境下,製造新聞,企求以搶獨家來提升自我知名度,

就成為了記者走偏鋒的一種當然"誘因",而諸如杜撰新聞的各種怪誕,自然也就屢見不鮮了.

對於新聞界所呈現出來的種種亂象,值得檢討的面向相當多,但總歸一段話:

"究竟記者是要靠著洗鍊的妙筆生花,

 來吸引讀者愛上自己的報導,哪怕是何其生澀冷僻的題材;

 抑或是循著大眾的閱聽喜好,以迎合諂媚的附和手法,予以隨波逐流呢?"

在被譽為是第四權的新聞界當中,到底誰才是主角?是新聞從業者?還是閱聽大眾?

這絕對是值得好好深思的大哉問!!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如石硯 的頭像
    心如石硯

    [心如石硯]yen&chi的攜手足跡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