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總認為「閨密」是個相當奧妙的關係,
其實該關係的矛盾或也是跨性別的存在,
徜徉在摯友之間,同樣衍生著類似情境。
亦即真摯的情誼或許是確定的,雙方間會互相關心,起到提攜的功能;
然而,彼此間的競爭關係,卻也在結識的當下,就已然存在。
會成為親暱友人,勢必在生活圈、工作領域中,有著某種程度的交集,
引致於在同一場域之下,難免產生零和競爭的現象。
最為常見的情節,就是當兩人同時對共同結識之人存有好感,
希冀更進一步發展戀情之際,儘管知悉閨密彼此的情意,
但仍覺得真愛就該勇往直前,
形成「退一步對不起自己,向前進等同背叛閨密」的兩難。
這無疑是劇作中最常援引的矛盾心境,確也是現實中最真實的寫照。
情愫的交織,混淆著原初自我清晰的理路,
讓功名、戀愛、友誼等並行不悖的人生路徑,
頓時成為剪不斷,理還亂的辮結,
如何回到初衷的理出頭緒,
端賴自我以更多的「理性」來省視各種錯綜的關係。
說來或許有那麼點「為我」的論述,但不妨暗自惦量:
當初會選擇與閨蜜往來,不正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更愉快麼?
終究本體還是首要,他者或只不過是讓彼此「共好」的觸媒,
一旦這「共好」的前提已不復存,
則這段關係是否仍有存續的必要,就是自己必須斟酌的點。
一旦確立著如是的基調,諸如將自己至愛的對象拱手奉上,
有機會奪取桂冠的機會相讓...
為閨密不惜犧牲自我的種種行徑,也就不致於發生。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回到電影的討論,本片揚棄過往類似情節的故弄玄虛,
純粹從閨密之間的微妙關係切入,以跳水為競逐舞台,
娓娓道來兩人在追求賽事桂冠的更迭,
因著兒時的一時好意,讓兩人的成就瞬時易手,
那份愧疚一直留存在主角心底,總想著在適當時機彌補,
但卻仍放不下對功名的我執,因而陷落到患得患失的情境。
看著閨密跌落谷底的被淘汰,童年所種下的因應讓她於心不忍,
但當閨密有機會重返巔峰,卻又不免心生妒忌的,
想著對方的種種不是,企圖來合理化自己的猜疑與焦慮。
如此的兩難情境,才衍生出種種幻覺般的想像,
最終無可自拔的深陷泥沼。假若能回到初心,
自知當年傳遞閨密家人出事訊息乃本於善意,
縱然弄巧成拙的耽誤對方,也可一本初衷的無愧於心,
在擺脫童年的愧疚陰影下,
相信對於彼此的閨密關係,才會是良性的存在。
道德總是喜歡宣揚「利他」的美德,認為凡事「忍讓」才是和諧的根本。
但是,藉由彼此悖離「為我」本性所架構出來的和平,
乃處於一種恐怖平衡的狀態,
當任何一方回歸到本性思維時,整個天平將瞬間傾斜。
就好像教育一般,過往政府總殷切的要大家不要補習,
不要進行超齡的學習,
但家長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本性使然,
不免逆政策而行的偷跑,當一個、兩個逾越規矩,
該正規教育體系也就因此崩解。
換言之,與其悔恨於閨密的背叛,不如正視彼此的關係,
讓自我回歸本體,才能免於患得患失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