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於全國黨代表大會中,通過2022縣市首長提名特別條例,
按條例內容,除了六都人選由黨主席徵召外,
也僅有任期將屆滿的基隆市、新竹市、屏東縣3個縣市須辦理初選,
其他縣市則同樣採徵召或協調提名人選。
對此一改過往「全民調」、以民主程序為宗,改回歸到由黨的最高領導人「欽點」,
外界不免將之認為是蔡英文主席「擴權」、確立其「蔡媓」不可挑戰地位的重要修正,
或也可能會是民進黨開始走向悖離民意的濫觴。
然筆者認為,此舉乃將台灣民主發展,
從當前以「群眾」基礎為重的「民粹政治」,引領重返以「政黨」為主要角色的關鍵措施。
顯然,民進黨今日的提名變革,其來有自,並不讓人感到意外。
回想2018年地方選舉的黨內初選慘況,
在大本營的台南市,黃偉哲與陳亭妃為爭取參選市長,
刀刀見骨的廝殺仍歷歷在目,種下日後僅以「慘勝」收場的遠因。
又在2020總統大選一役,賴清德橫空而出挑戰連任的蔡英文,
引致民進黨陷入空前的分裂危機,儘管最終彼此握手言和,催出史上最高票勝選,
但初選期間,賴清德一席「請總統要求網軍停止攻擊我」的發言,
成為日後在野黨最常援引、用以攻訐政府喙養網軍的經典對白,何其難堪。
立基於種種血淚斑駁痕跡,為免影響黨內同志的和氣,
不再以「準選戰」的全民調確立人選,改由協調或徵召、直接真除的方式,
對黨日後面對大選挑戰的團結一致,確有其助益。
回歸到政黨政治的初衷,
其實政黨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彼此為獲致權力極大化而集結而成的團體。
換言之,政黨建立的核心,應是那份「志同道合」的價值,權力極大化充其量只是目的。
但從「全民調」的操作機制看來,政黨價值顯然被擺在其次,
誰能夠創造更大的聲量、更加譁眾取寵的詞藻,出線的機會就更大一些,
然究竟其人是否真能貫徹黨所奉行的意志,根本無從要求與約制。
更況,當代的選民同樣充滿著與政黨相仿的算計,
一旦反對陣營的支持者,刻意在全民調中,支持最弱的候選人,
讓最強人選反在看似民主的制度闕漏下中箭落馬,豈不是更加荒謬。
與其如此,不如將「選賢與能」的舉才責任交還給政黨,
由政黨負責任的提出最適人選,讓候選人充分代表政黨的意志,
繼而尋求選民的支持,才符合「政黨政治,即責任政治」的民主原則。
基此,對於民進黨將提名權重新還予主席的做法,個人是樂觀其成,
甚至可以預見到的是,接續其他政黨恐都會起而效尤,藉以真正落實政黨政治,
以黨的力量,來約制其下候選人必須銜著黨的價值,爭取多數選民的認同,
如此將可有效防範脫序的「民粹政治」再度被不受控的同志撩撥,
把政治競爭的焦點,重新拉回政黨政策路線的論辯之上。
不過,當然囉!利弊得失總是互現,
黨主席如何無私的善用手中的提名權限,讓黨意能否與廣泛的民意相互接軌,
而非流於一己之私,端賴其個人的智慧而定。
回顧政壇過往,失敗的例子藍綠皆然,2006年民進黨的「十一寇」事件,
多位新潮流系立委候選人被黨內同志認為,
是因著國民黨選民的支持財於民調中勝出,籲請黨主席游錫堃勿給予提名,
種下日後「正國會」與「新潮流」於黨內針鋒相對的濫觴。
又2020年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名單,
吳敦義主席罔顧各界所期待的「清流政治」,
硬是將名單作為攏絡其下不同支持群體的工具,
拿出被揶揄為「史上最爛的不分區名單」,或許真安撫了黨內各山頭勢力,
卻讓外界一片譁然,更使得選情一度有所轉機的韓國瑜,
從此被打入無以復加的深淵,造成總統與立委雙輸的結局,
這絕對是國民黨支持者所始料未及的。
歷史殷鑑歷歷在目,還望有權者三思而後行。
綜言之,將提名權限還予政黨、甚或交到黨主席一人之手,
是否就一定是集權,其實或不必存有過度的負面解讀。
畢竟,不論人選產生的方式為何,
最終決定其人是否當選的關鍵,還是必須獲得多數選民的認同,
這與初選的「全民調」機制,並不存在太大的差異。
然而,「還權於黨」的結果,
卻能夠讓候選人與政黨之間,有著更密切的連結與關聯,
使其能在充分體現政黨路線的前提下出征,
真正用黨的政策理念來爭取民眾支持,回歸到以「政黨」為宗的民主競爭,
未嘗不是件好事,筆者乃樂觀其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