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失言! 學費比油價 漲久就習慣"|三立新聞台"--YouTube

昨日總統馬英九在台南崑山科大出席,終於對爭議許多的大學學費調漲議題,進行了表態:

馬英九認為,過去油電雙漲也曾經遭受到民眾的質疑與批評,但漲著漲著就習慣了,

現在大學學費也是如此,應該仿油價的漲跌方式,擬定公式,按市場機制來進行調整.

當然,前提是大學必須將財務狀況朝公開化與透明化的方向改革,以提升調漲的正當性.

此話一出,立刻引來了眾人的譁然,認為總統難道要自我證明是bumbler嗎?

也有許多人質疑:像油電價格漲跌幅機制?油價雖說每周都是漲多跌少,但至少還會有下跌的可能,

但看過學費會下跌的嗎?很多東西漲上去之後,根本就不可能下跌,

因為就算大環境有下跌的空間,學校也一定會用許多其他成本來進行合理化的搪塞藉口,

所以,浮動學費的機制,根本是癡人說夢...

  

我一直都覺得,沒有政治人物會那麼笨的,只會講一些想也知道會被人抨擊的話,

除非真的是毫無sense的無感水母,不然話語間應該會有一定的道理存在.

就個人的想法而論,唯一可能讓大學學費按市場機制調漲的理由,應該在於:保障專業人士的合理酬勞:

記得先前自己的一篇文章"魏清海太陽餅老店第3代傳人魏郁奇燒炭自殺與流浪律師現象",

曾指出律師應該按一般商品市場的完全競爭模式,完全回歸價格機制,

不過當時有位網友認為專技人才的薪資水平,不應按市場競爭模式,而是該由政府進行統籌的控管,

原因在於專技人士(諸如教師,醫師,律師,會計師...),關係到一般國民較重要面向的事務,

因此一旦落入了市場競爭的框架,在削價競爭的壓力下,品質勢必會有所下降,

這長遠來說,對於廣大的國民也是不利的...

基本上,個人事後覺得論述得挺有道理,當專技人才的薪資無法有著合理的水平,

便必須從其他的面向來予以補足,徒增他們在發揮專業之外的壓力,也未必是好事:

就像現在很多大學在少子化與學費凍漲的雙重衝擊下,

聘任的教師要麼就是兼任的聘雇,讓教師必須在遊走於多校兼課才能有穩定的薪資收入;

要不就讓教師必須如業務員一般,有著招生的責任制,規定著每學年必須招到多少學生,

才能夠成為未來繼續聘雇的依據所在,這些無疑的都是教學工作之外的累贅;

猶有甚者,有些學校還會要求老師們的研究案,必須和企業有所結合,以便為學校募得企業捐款...

種種乖誕的規定,其實都不是正常大學教育中,所應該存在的現象.

因此,在大家紛紛的將"漲學費"等同於"教育商品化"的同時,是否也應該好好的想一想:

當學校走入了削價競爭的惡性循環,當教師走向了市場化,對於教育本身而言,是利或是弊呢?

我想這大概是我唯一能夠想到"調漲大學學費"的正當性了吧!!

當然,調漲的前提,就如同教育部所擬提出的配套措施,大學必須要將財務完全公開化,

以確保每一分錢都是用在了教學目的上,如此的調漲才有實質的意義.

要達到這一點,對於很多學校來說,應該都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奢求吧!

  

以上是站在一個學理上的可能性來作推論的...

然而,反過來說,若問我贊成學費調漲與否,站在一個民眾的立場,我當然是反對的.

我覺得,現階段馬政府的一個相當大的問題,在於政策往往過於理想化,而悖離於現實,

以這個學費調漲案來說,其實並不是不可討論的鐵板一塊,

但在其他民間經濟條件都尚未復甦的時機點,就貿然的推出這樣的調漲政策,

可想而知的,只會落入純粹挨打的下場,而問題本身,也終將被埋沒在意識型態當中.

(光是用一句"學費按物價調漲,那為何勞工薪資不能比照辦理?",

大概就可以在民意的反彈下,打趴這個政策了吧!)

這樣的模式,儼然已經成為馬政府無法跳脫出來的命定了...

那麼,問題何在呢?問題就在於馬英九所啟用的那些"天兵"們,大多來自於學術界,

而且多半都是以借調的身分來擔任政務官,借調期滿可選擇繼續仕途或重回校園:

在前有坦途(升官),後有退路(回學界)的情況下,

他們往往有恃無恐,勇於推出自己在學理上認為完美的政策,

將整個社會變成他們個人實踐論文主張的實驗場域,而成敗的後果自然得由全民買單,

因為...他們根本就沒差,反正失敗了,被批鬥了,拍拍屁股回學界,一樣繼續當大教授,

"爺們"哪會在乎阿...

我想,正是如此的投機心態,才造就了馬政府現階段的政策往往陷入窒礙難行的主因,

沒有破釜沉舟的決心,沒有為政策成敗負責的機制,說穿了,都只是一群烏合之眾,

又讓這一群心不在焉的閣員來治理國家,怎麼可能會有甚麼樣的願景與希望呢?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