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心虛的榮獲痞客邦「電影 社群精典賞」後,至少兩年沒寫過影評了,原因呢……
除了全職家庭煮夫比想像中耗時外,多數的精力,都花在撰寫政治評論,致使影視文一片空白。
當然,很大一部分原因,也與串流平台蓬勃發展得太迅速了,
電影、劇集往往分段看,看了後段忘前段,又或者一整部劇追完後,
曾經頃刻間的感動,也都不再憶及,根本無從下筆。
相信這應該是當代影評人們,都得試著去克服的毛病吧!
不過呢,真正會引發共鳴的劇集,宛若餘音繞樑,怎麼樣也忘不了……
一如近期剛追完的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對我而言,或衍生出一種「倫理驚悚劇」的體驗。
片中幾乎每一幕都有戲,又或者那不該說是「戲」,而是完美詮釋了所謂「戲如人生」的諦義,
彷若一己在回顧日記般的熟悉,一切都太真實了,真實到只能自己獨自觀賞,
無論是邀老婆、抑或是媽媽同樂,都深怕會觸動其底心下不堪回首的前塵往事。
當然,這篇評論來得有點遲,社群平台上針對本劇的討論,早以不計其數,
大家所執著的點,泰半聚焦於「愛與責任」的論辯,
分析著簡慶芬、Rebecca、以及何瑞之三位主角之間,
究竟誰與誰是「愛情」、誰同誰只是「責任」,
討論間,頗有吹捧愛情神聖、貶抑責任價值的意味。
但事實上,跳脫出三角關係的窠臼,不妨從該劇更廣泛的人際交疊來解析,
或許就會發現:愛,始於責任,或也只有「責任」!
坦白說,這裡比須先說文解字一番,「愛」與「情」儘管相連,但意義或許有所不同。
「愛」是經年累月的牽掛,「情」則是轉瞬迸發的感受,
從詞語中舉例,譬如,友愛、慈愛、真愛……
愛字可以廣泛的應用在各種人際關係中,代表的是長期互動下所交織的緊密連繫;
至於情,諸如一夜情、激情、處處留情……指涉的多是蜻蜓點水般的關係
(相信沒人會說「處處留愛」吧!)。
換言之,根據以上的界定,其實我們所說的「愛」,
性質上與大家所不以為然的「責任」,幾乎是毫無二致的。
但「責任」聽起來就覺得沉重,自然也就不見容於何其狹隘的愛情世界,
致使一旦感情中涉入了「責任」的成分,就不覺得那是「真愛」。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
或許除了彼此初相見、一見鍾情的那一刻屬於「情」之外,
其他的,都是「愛」,都是「責任」的體現啊!
任何不將「責任」當成「愛」的,最終都會悖離愛的初衷。
如同簡慶芬,一直以來,始終擺脫不了的心魔,
就是直覺認為何瑞之對Rebecca、對自己只是責任,經過各種猜疑的衝擊,
情緒無處宣洩,才一時走上婚外情的歧路。
但當她知悉Rebecca罹患癌症後,又自覺得對其有責任,
畢竟如果不是她的趁虛而入,也許故事會截然不同。
那份虧欠心的驅使,難道不是一種責任,不是出於憐愛而生的舉措麼?
又或者是何瑞之,您說他不時憶起Rebecca,是一種念念不忘的真愛麼?
我不覺得耶,更多的,或許也是一種虧欠,一種沒能做到一生守護責任的遺憾。
基此,拜當代社群軟體之賜,不時還會想看看對方過得好不好,
如果一切順利,那麼也就寬心了,如此而已。
對男生而言,想法相對單純,過去的,就過去了,
既然不能再續緣,那有何必再去努力的挽回些甚麼呢?
最後,再舉何媽媽的例子,這位幾乎大家公認是罪魁禍首的人物,
不可諱言的,何R、何簡兩對戀人的愛情,確實都被其習性所摧毀殆盡。
但請試著設身處地站在其立場著想,返回其生長的年代背景,
希望兒子交個門當戶對的女朋友,期待孫子可以吃更多健康餐點,
做法或許令人心生厭惡,但其初衷,坐實也都是出自於「愛」的驅使,
只能說不能諒解、但也不忍苛責這樣活在舊世代的老人家吧!
「愛」與「情」之間的終極詮釋,落在了柯震東所飾演的角色。
打從他接觸Rebecca開始,擺明了就是出於對美艷成功女性的崇拜與愛慕,
刻意透過各種巧遇,希冀一親美人芳澤,這顯然是異性間的「情」愫在作祟。
然而,當他聽到Rebecca罹患癌症,一整個懵了,想及未來會逐漸變了模樣,
惦惦自己的斤兩,根本就無法承受這樣廝守到老的「責任」,
索性瞬間逃離,選擇了在「愛」中怯懦。
(其實換個角度想,柯震東的心境,
與簡慶芬在面對失智母親的念頭,根本毫無二致,
看著身旁的人逐漸變了模樣,不再是那個曾經熟悉的面容,任誰都承受不了吧!)
這種「渣男」式的表現,刻劃得很真實,
完全顛覆過去那種守護到最後的老梗,卻符合著當代人的愛情觀。
現在的人啊,聽到「責任」兩個字,往往跑得比飛得還快,
絲毫無法體悟「沒有了責任,那就不是愛了」的道理。
然話說回來,不懂這道理,分不清愛與情的差異,好像也沒差,
反正人生不就這樣,分得清、分不清,日子都還是得繼續這樣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