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智慧型手機開始普及,
社會學領域對於科技之於人際關係的演變,就不曾停歇。
諸如社群網站的崛起,
最初立意在於聯絡人我間的情誼,透過文字與圖像的分享,
讓久違的親友們,猶能像是親臨現場般的,參與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怎料,當一切走向工具化、變成是商業化思維後,全然變了模樣。
用以呈現真實的鏡頭,坐實的成為生活景況的柔焦美肌功能,
矯揉造作的刻意,為的只是創造出幸福美滿的情境,
藉以讓自己登上被矚目的要角。
又表述當下心境的文字,則是歷經咬文嚼字的仔細斟酌,
彷若廣告口號般的,用以作為自我品牌的運營。
試想,身處在這般存在【各種假】的環境下,
能有健康成長的善性空間麼?
回歸到家庭場域的關照,當社群網路蔓延至親情的範疇,
親子間的關係,從此不再純粹,而是涉入了更多外界投注的眼光,
讓成長不再僅止於代間,而是必須像個演員般,
投閱聽大眾之所好,儘其可能的偽裝出他者所希冀、所想像的完美形象。
無奈,人哪有完美的,
當個人本該適性發展的喜怒哀樂,被迫畸形式的只能表達單一面容,
那些被隱藏起來的情緒,其實不曾消失,
而是以另種型式蓄積,等待著觸發因子的引誘,一朝全迸發出來。
顯然,這不該是個健康的成長路徑,但確實當代蔚為主流的生活模式,
這才致使發自心理的文明病,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一如故事中幻化成為主角的【魔物】,端看其種種惡行的初衷,
其實只是為了讓處於憂鬱情緒中的主角,處境更為愉悅而已。
若真要深究箇中【惡】的來源,
則讓她屢屢陷落至心理壓力崩潰邊緣的母親,才是罪魁禍首吧!
為了營造出模範家庭的假象,宛若【虎媽】的母親,
對孩子凡事追求完美,將競賽當成是自己用以向粉絲們炫耀的素材,
而全然無視孩子在過程中的痛苦艱辛,
逼著她只能畸形的向魔物傾訴心情,
這才匯集心中所有的怨念,孵化出令人不寒而慄的極惡之物。
故事的最終,隨著主角的死去,魔物等於鳩佔鵲巢的幻化成功,
但對於母親而言,失去了摯愛的女兒,迎來了截然陌生的傀儡,有差別嗎?
只要兩者外型相仿,能夠繼續扮演其鏡頭下幸福家庭的角色,
即便明知其是魔物的化身,又何妨呢?
這樣的邪佞想法,無疑才是自我底心下最難以抹滅的魔障,
但可惜的是,在【流量為王】的當前,類似的情境,卻是到處存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