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魔.JPG

打從智慧型手機開始普及,

社會學領域對於科技之於人際關係的演變,就不曾停歇。

諸如社群網站的崛起,

最初立意在於聯絡人我間的情誼,透過文字與圖像的分享,

讓久違的親友們,猶能像是親臨現場般的,參與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怎料,當一切走向工具化、變成是商業化思維後,全然變了模樣。

用以呈現真實的鏡頭,坐實的成為生活景況的柔焦美肌功能,

矯揉造作的刻意,為的只是創造出幸福美滿的情境,

藉以讓自己登上被矚目的要角。

又表述當下心境的文字,則是歷經咬文嚼字的仔細斟酌,

彷若廣告口號般的,用以作為自我品牌的運營。

試想,身處在這般存在【各種假】的環境下,

能有健康成長的善性空間麼?

 

回歸到家庭場域的關照,當社群網路蔓延至親情的範疇,

親子間的關係,從此不再純粹,而是涉入了更多外界投注的眼光,

讓成長不再僅止於代間,而是必須像個演員般,

投閱聽大眾之所好,儘其可能的偽裝出他者所希冀、所想像的完美形象。

 

無奈,人哪有完美的,

當個人本該適性發展的喜怒哀樂,被迫畸形式的只能表達單一面容,

那些被隱藏起來的情緒,其實不曾消失,

而是以另種型式蓄積,等待著觸發因子的引誘,一朝全迸發出來。

顯然,這不該是個健康的成長路徑,但確實當代蔚為主流的生活模式,

這才致使發自心理的文明病,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一如故事中幻化成為主角的【魔物】,端看其種種惡行的初衷,

其實只是為了讓處於憂鬱情緒中的主角,處境更為愉悅而已。

若真要深究箇中【惡】的來源,

則讓她屢屢陷落至心理壓力崩潰邊緣的母親,才是罪魁禍首吧!

 

為了營造出模範家庭的假象,宛若【虎媽】的母親,

對孩子凡事追求完美,將競賽當成是自己用以向粉絲們炫耀的素材,

而全然無視孩子在過程中的痛苦艱辛,

逼著她只能畸形的向魔物傾訴心情,

這才匯集心中所有的怨念,孵化出令人不寒而慄的極惡之物。

 

故事的最終,隨著主角的死去,魔物等於鳩佔鵲巢的幻化成功,

但對於母親而言,失去了摯愛的女兒,迎來了截然陌生的傀儡,有差別嗎?

只要兩者外型相仿,能夠繼續扮演其鏡頭下幸福家庭的角色,

即便明知其是魔物的化身,又何妨呢?

這樣的邪佞想法,無疑才是自我底心下最難以抹滅的魔障,

但可惜的是,在【流量為王】的當前,類似的情境,卻是到處存在啊!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