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馬英九「又」去中國了,怎麼會說「又」呢?

印象中總感覺他老是往對岸跑,還屢屢在各大懷古幽情的景點有感而發的泛淚,

完全表達出作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光暉,看在中國人的眼中,坐實是最佳的統戰樣板。

當然,基於和平的大前提,

兩岸願意展開任何形式的交流(*趙天麟「親中愛台」那種除外),都該值得喝采。

然則,作為台灣政壇的意見領袖,尤其是擔任過總統職務的人,用甚麼心態赴對岸交流,

又是否真的清楚理解台灣人民的期待,顯然都得仔細斟酌、慎思後行。

 

諸如馬前總統,幾趟中國行下來,外界看到的,就像是把自己定位成「中華民族」的「細漢仔」,

彷若踏上了中國大陸的土地,好似回到家鄉般的親切,一副完全不演了的言表,讓人無法認同。

誠然,血緣背景與家族經歷或該予以尊重,

但實則台灣才是孕育他成長的地方,他壓根也沒住過中國,怎麼反倒心生思鄉之情呢?

未有經驗、卻有意識的怪誕思緒,或許就是綠營人士口中的「認知作戰」吧!

 

再則,提到「九二共識」,或許它曾經在1992年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

但事隔將近三十年,時空環境的變遷,完全已不是當年的模樣,

如今在台灣提到「就二共識」,直覺產出的同義詞,可能會是「一國兩制」,而非「一中各表」。

換言之,馬前總統前往中國交流,但腦海中帶著的資料庫,卻沒有與時俱進的更新,

記憶彷若還在自己擔任總統期間,壓根沒有意識到,台灣人民多數已不認同「九二共識」的內涵。

如此帶著過時的共識,向習近平表達台灣人民的心聲,根本不會到位,

反倒更像是迎合對岸的統戰主張,毫無價值可言。

 

當然,對藍營而言,馬前總統在與習近平對談期間,

兩度脫稿說出「中華民國」、「各自表述」,

讓他們感到振奮,大書特書的褒揚馬英九不畏中國強權,

捍衛了中華民國的主權與存在,說實在的,令人莞爾!

無論是否為口誤,這種「逞口舌之快」的主權宣示,坦白說,毫無意義。

就像是快閃族一般,打了就跑,那又能如何呢?

人家要麼當沒聽到,要麼在新聞片段中剪掉,還不是一樣「被消失」。

 

「九二共識」是不是還存在,不該是透過這種快閃模式來肯認,

終究還是得回歸到中國能否接受「一中各表」的空間。

也就是在兩岸都認同「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對於「中國」的定義卻各有不同,

一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是「中華民國」,

透過這樣的模糊空間作為緩衝,讓彼此得以在國際的場域中,展開良性的互動。

換言之,如果「中華民國」聽在習近平耳裡,是那麼刺耳的話,

那同樣的,「九二共識」對台灣人來說,也完全無法苟同就是了。

人是互相的,習終究還是得認清這個現實,搶來的瓜不會甜,

用脅迫的手段,逼使台灣走向統一的企圖,是不可能成功的。

 

總評馬前總統的中國行,或只能感慨的說:

認不清自己的時代已過往,那就是一種悲哀!

對馬前總統致力於兩岸和平的初心,固然給予高度肯定,

但謬誤的民族情懷,以及過時的兩岸論述,都讓這趟破冰之旅流於雞肋,

非但未能忠實表達台灣人民的心聲,也無法使中國明白,

兩岸早已漸行漸遠的事實,剩下來的,大概就只是當個快閃族的沾沾自喜吧!

(*在此還是衷心奉勸馬前總統,若真為國民黨著想,放手吧!回家頤養天年會更好!

      還記得今年初的總統大選麼?

      您的一句「相信習近平」,被評估讓侯友宜在南部至少多掉了30~40萬票,

      或許話語的初衷良善,但未能體察台灣主流民意的結果,就是票房毒藥阿!)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