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政府,會作圖』不評論這句話的真偽,然無可否認的,
以社群小編為主體的事件演繹架構,的確是現在進行式。
當一樁媒體所聚焦的重大事件發生,期欲發表看法的意見領袖們,
第一時間便會按照自我期欲闡述的觀點發想,進而產出時事梗圖,
再藉由其所經營的社群網絡發送,則事件接續所詮釋的方向,
極可能即循著該設定好的軌跡前進,起到『帶風向』的效果,
而這正是媒體輿論足以載舟亦覆舟、顛倒是非的緣起。
就自己所處的政治場域,端看著政治人物的作圖廣宣,
站在道德良知的一方,實不知究竟是對或錯?
屢屢災難事件發生當下,他們心中所想及的,不是該如何妥適救災,
而是立刻吩咐小編作圖,並央求在第一時間同步發送圖卡,
藉以趁著新聞熱度蹭聲量,以提升自我知名度,
同時亦可讓選民知道自己對該起事件的關心,摸蛤兼洗褲。
誠然,我無法忖度其真實的想法,或許是真心期欲表達慰問之意,
但催促著第一時間將圖卡上架的動作,實在難脫炒做點擊的目的。
媒體炒作的模式,之所以屢試不爽,
截因在於其符合著多方博弈下的甜蜜平衡點:
媒體需要的是點閱率,只要炒得起聲量的都是好素材,
據此當爆料者願意現身說法,有現成的故事與演員,
輔以戲劇化的專業操作,一系列灑狗血式的報導便手到擒來。
而就擺明知悉真相的爆料者一方,因著自利心態的驅使,
刻意以真假難辨的杜撰加油添醋,企圖將輿論引導至利己的方向,
能夠透過大眾傳媒來水到渠成,當然也樂意之至。
至於事件當中的關係人,對於事件真相的渴望,
讓他們願意成為廣宣下的棋子,只要能夠提升曝光度的作為,
多一分接近真相的機會,自然配合演出。
三方在互動間皆可獲至實現利益的路徑,則合作架構當然牢不可破。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中年婦人蘇在生日當天遭到老公出軌背叛,前往抓猴當下,
老公因過於緊張而猝死,讓蘇恐背負過失殺人的罪責。
看著電視上報導著一宗小女孩失蹤案,蘇靈機一動,
決定將老公掩埋後、以杜撰失蹤情事來訴諸媒體,
甚至進一步謊稱老公失蹤與小女孩有關,
一時間聲名大噪,讓他上盡各大媒體,成為輿論討論的聞人。
但警方也不是省油的燈,透過幾次證詞的比對,
警探察覺蘇的證詞矛盾連連,開始懷疑她根本是自導自演,
然就在接近真相大白之際,警探卻遭到歹徒槍殺,
新聞敏感度極佳的蘇,決定將警探之死說成是為保護自己而亡,
看似將警探捧為烈士,但實際上則是為自己出版的自傳增添話題性而已。
就這樣,一個引致老公死亡的撒謊罪嫌,搖身一變成為堅毅不拔的生命鬥士,
並且以訛言論著來滋潤廣大讀者,實在是一大諷刺,
但這卻是當下媒體稱王的現實景況。
端看那些暢銷書架上,有多少所謂的『勵志作家』,
最終紛紛上了社會版頭條,便可知電影所期欲諷刺的對象為誰了!
本片不禁使我想起昔日最愛的電影『桃色風雲搖擺狗』(Wag the Dog)
(敘述選舉將近,為掩飾總統的桃色醜聞,藉由好萊塢特效杜撰了一場戰爭,
後又在遭到揭發後,開始炒作戰場上的英雄人物,
最終發覺捧紅的英雄恐不符社會期待的形象,
索性將他以烈士處理,用殉國理由更加感動人心。),
從杜撰的事件作為起始,隨著證據一一被揭露,
居然能夠藉由媒體炒作扭轉一己頹勢,
最終以假換真,將真相永遠覆蓋在謊言之下。
『做媒體的,就該隨波逐流』,
順著觀眾的喜好前進,不須爭論真假為啥。
未知大家是否喜歡當代由傳媒社群所建構的認知世界,
我自己倒是已然相當疲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