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愛麗絲.JPG

恐怖情人,相信大家在社會新聞中時有所聞,

甚或連國會議員,都可能遭遇暴力相向的對待,顯見其乃不分階級的存在。

然則,實際拿這素材作為電影主題的卻不常見,

或許是拍不出個中那種令人毛骨悚然的戰慄感吧!

本片儘管劇情普普,沒啥高潮迭起的轉折驚喜,

但單純就受迫於恐怖情人威逼下的窘迫,演繹得相當到位,

不知不覺在觀影的當下,感染著箇中幾多的摒息感。

 

那麼,恐怖情人是如何一步步設下陷阱、讓自己走入服從的深淵呢?

答案,乃在於彼此的愛情經營中,一再施加「罪與罰」的伎倆。

也就是不斷的製造出錯的機會,打擊愛人對事物判斷的自信心,

繼而開始覺得自己很廢,

從而愧疚於搞砸了對方屢屢達致向上提升的契機

,致使原罪持續積累,成為一種道德無形的自我譴責,

驅使不自覺的去順從對方的無理約制,最終成為畸戀下的禁臠。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就以某國會議員為例,只是找不到政要來參加母親的喪禮,

就被恐怖情人公開罵到狗血淋頭,一整個民代的威嚴瞬間掃地,

完全不留餘地,讓當事人備感愧疚,自覺失信於對方。

電影中的愛麗絲亦乎如此,

藝術家男友的畫展不盡如人意,自己絲毫沒有檢討,

反而將罪過悉數歸咎於策展的她,

壓力大到連與閨蜜約好的生日聚會,都必須用工作的理由來合理化,

備感對不起愛人,而出現各種壓力症候群的情境,

這就是恐怖情人擅用的伎倆。

 

電影中特意安排了尋找失蹤少女的橋段,

起初以為會與主線劇情相互作用,

最終卻無疾而終,或有那麼點意外。

然而,深究起來,該支線的目的,

也許是為了突顯女主角孤立無援的徬徨心境,

畢竟當恐怖情人強勢的讓自己的人際圈走向陌然,

又僅存的閨蜜情誼也不再如往昔般熱絡,

對比失蹤少女的境遇,或許她心中不免暗想著:

倘若哪一天自己消失了,還會有誰在乎呢?

真有人會積極的協尋嗎?

心下答案的虛無,讓一己處境更顯寂寥。

 

閨蜜或歸me,二選一,這是恐怖情人的經典特質。

只要記住,愛你的人不會讓你孤單,愛你的人不願使你為難,

或許就能睿智的逃脫出窒息愛戀的魔爪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