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改編的電影,總有其固定的粉絲客群,
當代小說家在已知可望改編成電影,或基於商業考量的前提下,
預先的在橋段的設計上,做了有利於劇本改編的趨向設定,
引致於在轉換的過程中,往往皆能無縫接軌,
甚至於搞個幾部曲的架構,也絲毫沒有障礙.
然而,昔日的小說則不同,在未曾有電影這個大眾娛樂的年代,
小說就是文字堆積下所建構的世界觀,僅僅存在於讀者的腦海中,
鮮少想過可以躍上大螢幕,以真人演出的方式來呈現故事.
因而在小說的敘事上,缺乏著階段性的高潮迭起,
使得故事情節本身不容易細分切割為單元的橋段,
在僅僅兩小時的電影改編過程中,也就出現了難以克服的障礙.
諸如金庸,古龍等華語世界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
過去也不乏出現改編的電影,
如流星蝴蝶劍,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
但就是從來未出現過令人驚豔的劇作,
反倒是有著像"我在大都等你..."般的荒謬(等到頭髮都白了...),
這基本上都是昔日長篇小說難以切割處理的案例.
不過呢...隨著"臥虎藏龍"一片在好萊塢西方電影圈成功打響武俠電影後,
近年來華人電影圈也開始反思武俠電影發揚光大的策略,
大家基本上有個默契:長篇小說可節錄某個精彩橋段加以深化戲劇化即可.
畢竟電影訴求的是兩個小時絕無冷場的緊湊故事,
將整個長篇小說濃縮擺入框架中,難免顯得孱弱虛掉,
還不如擇取當中引人入勝的情節,給影迷來個痛快即可.
諸如喬峰為摯愛大戰聚賢莊,虛竹懵懂中錯解珍瓏棋局,
黃蓉智取漁樵耕讀求見南帝,東邪桃花島招婿的三道試題等,
皆是頗值得做電影改編的精彩橋段.
就本片而言,我沒看過原著,但端看相關資料,
"三少爺的劍"亦是個龐大的武林格局,
然電影僅簡單的擇取"三少爺"謝曉風和俠客"燕十三"之間亦敵亦友的關係,
讓劇情主軸趨於明確,在腳本的設計上,已然取得初步的成功.
要進入談論"謝曉風"與"燕十三"關係之前,我不妨先以一個案例作為起始:
近年來咖啡廳林立,或許問十個想創業的年輕人,
我想至少也有六,七位表示會想開一間屬於自己的咖啡館.
但曾經與一家頗具盛名的咖啡店長聊過天,他表示:
咖啡館這一行,就是典型的
"門外的,積極的想進來;裡頭的,則不時的想退場"
表述著的,是外人所看不見那光鮮亮麗背後的辛酸,
成功不是偶然,成功亦將背負著各種壓力,
而絕非像文青般的想像,以為咖啡店長就是帶著一台Macbook,
在店裡面悠閒上網耍抑鬱即可...(又不是在拍偶像劇...)
回到電影本身,神劍山莊的謝曉風,正是前述那名成功的店長,
在得到了所有的桂冠之後,開始感到倦勤,
對於維持在高位所需付出的成本,逐漸不再足以負荷,
是故,他決定離開,寧可在怡紅院當個打雜工,
也不願再以獨步武林的劍術稱霸江湖.
而相反的,燕十三就像是個門外的觀望者,
汲汲營營的期待著奪取劍術至尊的位子,
透過不斷的挑戰對手,提升自我在江湖中的地位,
但其所不知,也永遠無法體會的是:武林盟主的諸種苦楚阿...
尤有甚者,在人生所追求的目標上,兩人亦呈現著截然不同的差異:
謝曉峰對人生無所爭,
是怡紅院沒用的阿吉也好,是武林人稱三少爺的神劍山莊少主也罷,
對他而言都毫無所謂,因為他一心所求的,
就是退隱江湖,過些自己真正想過上的日子.
如此坦蕩的人生職志,才得以達致隨心所欲的境界.
相反的,燕十三的人生目標,是打敗武林第一,神劍山莊的三少爺,
當其將畢生重心寄之於他人身上時,本質上就是有風險的.
是故,當他聽聞三少爺的死訊,那種人生萬念俱灰的黯淡,
抑或是最終決戰時,命喪謝曉風劍下的滿足笑靨,
基本上都是一種將人生目標建基在他人身上的一種病態.
試想:當您的人生職志是擊敗某人,
則當某人逝去,乃至於您真的擊敗他之後,
箇中的失落感,將是更加的無窮無盡,無以復加的黯淡.
"放下底心諸種執念,人生自主權才可望賦歸於己",
這是我在本片當中,算是最大的體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