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改編的電影,總有其固定的粉絲客群,

當代小說家在已知可望改編成電影,或基於商業考量的前提下,

預先的在橋段的設計上,做了有利於劇本改編的趨向設定,

引致於在轉換的過程中,往往皆能無縫接軌,

甚至於搞個幾部曲的架構,也絲毫沒有障礙.

 

然而,昔日的小說則不同,在未曾有電影這個大眾娛樂的年代,

小說就是文字堆積下所建構的世界觀,僅僅存在於讀者的腦海中,

鮮少想過可以躍上大螢幕,以真人演出的方式來呈現故事.

因而在小說的敘事上,缺乏著階段性的高潮迭起,

使得故事情節本身不容易細分切割為單元的橋段,

在僅僅兩小時的電影改編過程中,也就出現了難以克服的障礙.

諸如金庸,古龍等華語世界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

過去也不乏出現改編的電影,

如流星蝴蝶劍,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

但就是從來未出現過令人驚豔的劇作,

反倒是有著像"我在大都等你..."般的荒謬(等到頭髮都白了...),

這基本上都是昔日長篇小說難以切割處理的案例.

 

不過呢...隨著"臥虎藏龍"一片在好萊塢西方電影圈成功打響武俠電影後,

近年來華人電影圈也開始反思武俠電影發揚光大的策略,

大家基本上有個默契:長篇小說可節錄某個精彩橋段加以深化戲劇化即可.

畢竟電影訴求的是兩個小時絕無冷場的緊湊故事,

將整個長篇小說濃縮擺入框架中,難免顯得孱弱虛掉,

還不如擇取當中引人入勝的情節,給影迷來個痛快即可.

諸如喬峰為摯愛大戰聚賢莊,虛竹懵懂中錯解珍瓏棋局,

黃蓉智取漁樵耕讀求見南帝,東邪桃花島招婿的三道試題等,

皆是頗值得做電影改編的精彩橋段.

就本片而言,我沒看過原著,但端看相關資料,

"三少爺的劍"亦是個龐大的武林格局,

然電影僅簡單的擇取"三少爺"謝曉風和俠客"燕十三"之間亦敵亦友的關係,

讓劇情主軸趨於明確,在腳本的設計上,已然取得初步的成功.

 

要進入談論"謝曉風"與"燕十三"關係之前,我不妨先以一個案例作為起始:

近年來咖啡廳林立,或許問十個想創業的年輕人,

我想至少也有六,七位表示會想開一間屬於自己的咖啡館.

但曾經與一家頗具盛名的咖啡店長聊過天,他表示:

咖啡館這一行,就是典型的

"門外的,積極的想進來;裡頭的,則不時的想退場"

表述著的,是外人所看不見那光鮮亮麗背後的辛酸,

成功不是偶然,成功亦將背負著各種壓力,

而絕非像文青般的想像,以為咖啡店長就是帶著一台Macbook,

在店裡面悠閒上網耍抑鬱即可...(又不是在拍偶像劇...)

 

回到電影本身,神劍山莊的謝曉風,正是前述那名成功的店長,

在得到了所有的桂冠之後,開始感到倦勤,

對於維持在高位所需付出的成本,逐漸不再足以負荷,

是故,他決定離開,寧可在怡紅院當個打雜工,

也不願再以獨步武林的劍術稱霸江湖.

而相反的,燕十三就像是個門外的觀望者,

汲汲營營的期待著奪取劍術至尊的位子,

透過不斷的挑戰對手,提升自我在江湖中的地位,

但其所不知,也永遠無法體會的是:武林盟主的諸種苦楚阿...

 

尤有甚者,在人生所追求的目標上,兩人亦呈現著截然不同的差異:

謝曉峰對人生無所爭,

是怡紅院沒用的阿吉也好,是武林人稱三少爺的神劍山莊少主也罷,

對他而言都毫無所謂,因為他一心所求的,

就是退隱江湖,過些自己真正想過上的日子.

如此坦蕩的人生職志,才得以達致隨心所欲的境界.

相反的,燕十三的人生目標,是打敗武林第一,神劍山莊的三少爺,

當其將畢生重心寄之於他人身上時,本質上就是有風險的.

是故,當他聽聞三少爺的死訊,那種人生萬念俱灰的黯淡,

抑或是最終決戰時,命喪謝曉風劍下的滿足笑靨,

基本上都是一種將人生目標建基在他人身上的一種病態.

試想:當您的人生職志是擊敗某人,

       則當某人逝去,乃至於您真的擊敗他之後,

       箇中的失落感,將是更加的無窮無盡,無以復加的黯淡.

 

"放下底心諸種執念,人生自主權才可望賦歸於己",

這是我在本片當中,算是最大的體悟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