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魂不散.JPG

不知影迷們是否同我相同,屢屢在觀賞恐怖懸疑電影過後,

往往深刻的體悟到,當中最驚悚的部分,

反而不在於故弄玄虛的劇情;

而是當情節顯得過於簡單、

抑或是未將故事做自圓其說的圓滿時,

總是不免陷入懷疑自我電影智商,

直覺認定劇作必然藏有弦外之音,

然後開始從相關橋段中搜尋點滴的蛛絲馬跡,

一場獵巫行動由此展開。

 

尤其當電影導演係名導,

抑或是片子在眾人的評論當中獲得滿堂彩,

則對比觀影後的失落,就更覺得自己太淺。

解讀該種情境,直是想告訴大家的,

千萬別把名導捧上天,

名導也會陷入#MeToo醜聞的性侵,

也會有著凡夫俗子都會犯下的錯誤,

自然出現糞作,也是家常便飯的事,反而神作才是特例吧!

至於所謂的大眾評論,在當下的網路聲量時代,

詐欺犯都可以偽裝成名媛網紅了,

泛泛之作要捧成曠世巨作,那還不容易麼!

看到當下每部電影都是"地表最強",

便可知悉箇中行銷斧鑿的力度有多深了。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疑似遭到家暴的單親媽媽莎拉(Seána Kerslake 飾),

(片中未敘明家暴情事,但從傷痕與對話間猜測,

 其應是在遭受丈夫家暴後罹患憂鬱或妄想症。)

帶著兒子克里斯,來到小鄉村展開新生活。

某日,兒子離奇失蹤,媽媽尋找間發現附近有個駭人的大坑洞,

隨後儘管找到了兒子,但從此卻發覺兒子身上有某些不尋常的跡象,

彷若有某種超自然力量在操控他的行為舉止,

讓他開始對眼前的這個兒子的身分產生懷疑。

 

恰巧的,某日遇到詭異的鄰居諾拉,

諾拉一見到克里斯,便湊上前去嚷著"他不是妳的孩子",

突如其來的舉措,讓莎拉感到驚嚇與訝異。

但在經過諾拉丈夫與周遭友人的解釋下,

才知道諾拉死去的孩子,當年被她認定為具有超自然力量,

而後意外的遭丈夫的車子輾死,諾拉從此陷入瘋癲狀態,

屢屢認為他人的孩子也可能有著魔鬼附身的情況。

 

但是,經眾人的解釋後,非但沒有解除莎拉的疑慮,

反而是更加認定自己的孩子,確實也有惡魔附身的情況,

於是用計將克里斯鎖在房內後,自己隻身前往大坑洞一探究竟。

莎拉在洞底見到許多孩子的屍首,

同時也發現真正的克里斯就躺在其中,

她急忙抱起孩子往上爬,但後方卻有個不知名的怪物上前追捕。

就在抵達洞口之際,怪物抓住她的腿,

與怪物照面的結果,愕然發覺怪物竟然與自己的長相相同,

但顧不得眼前令人錯愕的景象,莎拉還是逃了出來,

結束了短暫的鄉村生活,帶著孩子重新回到都市,

企盼類似的靈異現象不再重演。

 

我想,倘若沒有"怪物就是莎拉長相的畫面"、

以及諾拉丈夫拿著莎拉拍攝的詭異現象,說著甚麼都沒看見的橋段,

本片除了詭異的懸疑氣氛營造得不錯外,故事還真是乏善可陳。

但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所謂的"伏筆",讓電影多了眾說紛紜的空間,

倘若這被解讀為一種觀影樂趣,那本片確實能帶給大家類似的體驗。

 

端看著影片所留下的疑點,

我個人的想法,側重於莎拉的心理狀態一端:

電影不止一次的秀出莎拉服用藥物與心理治療的橋段,

顯示莎拉本人存有著相當脆弱的心理狀態,

在此情況下,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主觀性的影響其對事物的見解。

基此,當他第一次發現孩子走失,

輔以見到令人咋舌的巨大坑洞後,

(坑洞亦可能是她自我的想像,象徵其越陷越深的心理狀態)

其實對於孩子復歸後的身心情況,早已心生芥蒂。

繼而在諾拉的詭異提醒,加上友人所分享的故事經歷後,

更讓自己確信著克里斯確實存有某些不對勁之處,

在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下,持續朝著孩子就是魔鬼的路徑解讀,

最終真將其塑造成魔鬼的形象,

而幕後推坑的黑手,卻是心理狀態已然扭曲的自我。

端看著結局當中,莎拉重新返回校園讀書,

回復到正常的社交生活後,克里斯隨即也恢復正常的跡象看來,

如是的劇情解讀,或許是合宜的。

 

別說是罹患憂鬱症的患者,相信只要是養兒育女的家長們,

絕對也都不乏陷入對孩子類似的猜疑情境:

小孩總是喜怒無常,套句劇中莎拉友人所說的:

"一面是天使,一面是魔鬼"

當魔鬼行徑顯露無疑之際,那種完全像是變了個人的模樣,

不免會令人想起俗話所說的

"小孩就是來討債的"、"前世欠,今生還"等話語,

將對於孩子的觀感,一步步導向負面解讀,

繼而可能衍生出其遭到附身,

必須加以收驚或驅魔等行徑才能洗淨,

自此也就開始陷落到嫌惡疊代的輪迴,

從而把身旁的摯愛,視之為最親暱的陌生人。

多少親子間的陌離、甚至於是家暴的情事,

其實都是從這般微小的心理狀態衍生而出,

為人父母者,著實都得小心謹慎去看待孩子才行。

 

經由本電影的敘事,

不禁讓我對於分享式的心理治療,產生狐疑:

究竟把一群罹患相同病徵的患者,

彼此聚在一起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

真的能夠起到同病相憐迸發下的療癒功效麼?

互相之間真能夠"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麼?

抑或是同咒怨一般,吸收著彼此負面情緒後,

反而讓怨念積蓄日深、讓不堪境遇疊代的加劇呢?

一體兩面,相應的副作用並非不可能發生吧!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