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信仰,「心誠則靈」永遠是不變的箴言,
意謂著信徒們唯有相信,才能感應到來自於神的庇佑,進而獲得力量的加持。
然而,真的嗎?
儘管立基於「寧可信其有」的懷疑論,
或許鮮少有人去質疑冥冥中神祉存在的事實,
但從結果論來看,神力的授予、乃至於神蹟的展現,
宛若是「集體催眠」般,描繪建構出一幢「虛無的真實」,讓
陷落在催眠狀態內的人們,堅定的相信著所指涉物為真,
究竟其是否真的存在,以及發揮具體的效力,反顯得無關緊要,
畢竟只要願意「相信」,神明便將長相左右。
從科學的觀點解析,「夢遊」或許恰可為類似的狀態,作下最好的註解。
曾聽過實際的案例,表示當夢遊者處於夢遊狀態時,
將自己想像成馬戲團的空中飛人,不知怎麼地爬上電線杆,
於上頭像是走鋼索般的,擁有絕妙的平衡感。
但當旁人對其呼喊、使其脫離夢遊情境後,
平衡感的秉賦瞬間喪失,人也一整個滑落至地面,
並對夢遊狀態中的種種,沒有留下絲毫的印象。
端看其特徵,猛然像是變了個人似的,
是不是像極了民俗宗教所謂的「附身」?
又發生於當中的所謂「神蹟」(走鋼索),
則是建基在「相信」(自我認知為空中飛人)的基礎。
回顧往昔的恐怖電影,
「毒鑰」(The Skeleton Key)可說是將宗教的「相信」元素,闡述得淋漓盡致的經典。
為了達成鳩佔鵲巢的借體還魂,陰謀者一步步的讓主角相信巫術的有效性,
繼而在其深信不疑之後,憑藉著「相信」,將彼此緊箍在同一系絡的巫術套路,
使轉移大法對其產生效力,達到換體的目標。
換言之,信仰就像是一種輪迴,
當您基於任何理由與其有了連結,從此便進入到其足以操縱個人行為的模式,
順著教義所期欲的指導,不自覺地走上被刻意塑造的軌跡。
然而,問題在於:是什麼樣的機緣,讓自我會與宗教產生關係呢?
按本片的意旨,
其實是人們先存有著對魔鬼的畏懼,繼而才衍生出對神祉的想像,
一廂情願的認定神會秉賦著相應的能力,與魔鬼間進行抗衡。
但事實上,似乎魔鬼的存在是肯定的,
撇開那些神話上才有的厲鬼,存乎於自然界中的各種生命體,本身便具備著靈性,
一旦成長過程中有所委屈,箇中的怨念,在亡故後即轉化成戾氣,變成所謂的「惡鬼」。
面對暗黑勢力的襲來,人們的恐懼,驅使著自己去相信神祉的傳說,
如此一傳十、十傳百的頌揚,宛若集體催眠般,從而有了力量。
無論該力量是憨勇的抵抗惡勢力,抑或真有冥冥中的天賦神力,或不得而知,
但其結果卻讓人們從而有了直球對決邪惡的膽識,這或才是信仰真正的價值。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以準紀錄片的型式拍攝,
風格上頗類似經典的「厄夜叢林」(The Blair Witch Project),
透過對箇中人物的訪談,一步步的將恐懼帶給觀眾,達到漸入驚悚的絕佳效果。
貫串全片的核心事件,乃薩滿巫師「尼姆」的姪女「敏」,疑似遭到附身,
尼姆起初以為是巫術的繼承者出現,
巴揚神準備從自己身上退駕、進入敏的身體繼續救世的使命,
但後來才覺察到不對勁,敏其實是被好幾個周遭環境中的惡鬼纏身。
為此,尼姆打算找來法力更加強大的巫師,兩人一起聯手施法驅魔,
卻沒想到在擺設法壇的前夕,尼姆離奇死亡,
讓驅魔功虧一簣,所有人幾乎悉數遭到惡鬼殲滅。
故事最終,秀出尼姆最後一段訪談內容,
面對著厲鬼的強大惡勢力,她語重心長的說著「
其實我也不知道,究竟巴揚神是否真的曾經附身在自己身上」
語氣間對於堅實信仰的懷疑,或許就是其之所以亡故的原因吧!
人們總是相信著「有鬼就有神」的論調,
這毫無疑問的具備著安定人心的功效,讓大家免於魔鬼纏身的恐懼。
但倘若如本片的演繹,世界上「只有鬼、沒有神」,
當對於神明的信仰瞬間崩潰瓦解,則厲鬼將以何種優勝者的姿態,
侵蝕著人們的心靈、誘發內心無比的恐懼呢?
為免落入群魔亂舞的境遇,
致使人們縱然明知神的不存在,也得自欺欺人的選擇「相信」,
因為只有信了,才會有力量。
箇中「明知無,卻說有」的矛盾情境,
或許正是宗教最讓人弔詭的緣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