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所有與犯罪推理相關的元素,幾乎全部融合起來之後,可以想像呈現出甚麼樣貌嗎?

大雜燴若能做出宛若金庸筆下,北丐洪七食指大動的"鴛鴦五珍燴",那倒也尚稱完美,

然若未能覺察各種食材之間,氣味強弱配搭,忽略了主從味道的區別,

則所烹煮出來,看似美味可口的佳餚,幾經品嚐,

才會發現多重濃郁下的滋味,早已味覺失調,而致索然無味了.

用撰寫論文作文譬喻:

剛開始著手撰寫博士論文時,每個人可都是滿腔抱負,針對自己專研的領域,

進行資料的多方涉獵,以其擘劃出一個包羅萬象的論文研究架構.

結果往往是,論文初稿完成後,動輒三,四百頁(還看過更多的...),

把各家學派全給網羅進來,乍看頗有學問,拿出去都顯得有學術分量.

不過呢...懂得看門道的教授們,通常對這類型的"經典著作",

只會有一個評論:"論文不是在寫教科書".

把所有學派都給納入研究途徑的範疇當中,

完全看不懂你到底要研究什麼?到底想用甚麼研究?

...總說一句話,就是被打槍,得重新大修改阿!

(以下有雷,請慎入)

 

本片所帶給自己的感受,與前述的例子相仿:

從犯罪心理學啟始,帶出了自我防衛心態下的人格分裂症,看似將以此作為貫串全片的主軸,

基此,幾度在觀影過程中,總不免想著某某某應該是主角另一人格的表徵.

而後,故事進行到了中段,又浮現出曲折離奇的轉折,扣合著片名所給予的提示,

以塑造一個最完美女孩為宗,持續發展出迥異於開場時期的故事.

然而到了劇末,又髮夾彎式的回到了人格分裂的理路,

而且該人格分裂並非典型,而是分裂後,分裂人格又幻想出種種人物與情節的情況,

已然搞不清楚主角多重人格的病徵,

以及到底哪些是人格分裂?哪些是自我幻想?哪些又是分裂人格下的自我幻想?

總而言之一句話,電影搞得我好亂啊...

 

感覺到比較遺憾的是,電影中段所構思的情節,也就是以"塑造最完美女孩"作為犯罪的動機,

我認為是相當出色的推理新創元素(至少自己過去沒看過類似的手法),

也足以貫串全片所播下的種種線索,具有十足的自圓其說效力.

但可惜的是,劇組野心太大,想著要添加更多的推理元素,

卻因此將如此的創新點子,給就此埋沒了.

倘若當時能夠繼續從這個路子演繹下去,個人認為作品將能夠獲得更高的評價才是.

 

對於本片劇終所留下的想像空間,正是自己過去一再質疑的:

"精神病患,就能免其一死,甚或還能經評估後重歸社會麼?"

若人格分裂的患者,在經過潛意識內各方人格勢力的大河蟹後,

達致了"先想辦法出去再說"的共識,將貌似最良善的人格呈現在心理評估師面前,

則順利通過審查,回到社會之後,心下各種作惡的人格,難道不會再蠢動的浮現麼?

只要有這麼個可能,那怕只是短瞬的時間,其實都足以製造出新的兇案了.

是故,對於精神病患的療癒評估,還真是得更加嚴謹才行,

畢竟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電影如此演繹了...諸如經典電影"驚悚(Primal Fear)"即屬之.

 

當然囉!談到人格分裂症,放眼電影的歷史中,

將其詮釋得淋漓盡致的,相信影迷們應該都不會有太大的異議:

2003年由約翰庫薩克主演的"致命ID"(Identity)才真是箇中的翹楚之作,

對於懸疑推理有興趣,卻沒觀賞過該片的影迷,不妨找來體驗一下其中詮釋的精妙.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