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究竟是不是愛情的墳墓?
這或是每個都會男女皆希冀解惑的謎題。
撇開進階或逝去的論辯,援引本片的舉例,
個人認為,在考量是否攜手走向婚姻之前,
應該先思索的是「摩托車與小轎車」的抉擇。
摩托車乘載人數有限,意謂著情侶雙方共乘,
而轎車可容納五人搭乘,適合全家出遊;
換言之,您是否適合結婚,
取決於能否從「家庭」的角度看待彼此既有的愛情基礎,
倘若凡是依舊拘泥在自我優先,
總是強調著我執、而不願屈就於家庭可能的種種行動箝制,
則或許選擇獨身一人,對雙方儼然都是最好的選擇。
人們之所以膽怯進入婚姻階段,很大的因素,
在於惶恐當下甜蜜編織的愛情是否因此稍減半分。
畢竟,倘若結婚屬於情感進階的表徵,
倘若進階的舉措,反造成感情的變質,豈非本末倒置?
與其如此,還不如維持當下的交往狀態便罷。
誠然,會存有這樣的想法,多少亦是當代情侶互動日趨親暱所致,
過往結婚後才能進行的各種甜蜜,如今泰半在交往同居的階段便已發生,
自然也就少了點婚約的衝動,這是現代人不婚的第一項迷思。
其次,按自我經驗分享,婚後的愛情關係是否不如既往?
答案絕對是肯定的。
婚前彼此大可將重心置放於自我身上,
少數交往過程中需取得交集的面向,才會出現彼此妥協的情事。
但婚後轉以共同經營的家庭為宗,
任何事都得從極大化家庭利益的角度出發,
過程中所付諸的折衝成本,
或就是賠上雙方既有的愛情資本,在衝突中消耗積累的美好曾經。
外界經常說著,夫妻婚後從「情人變成家人」的關係,就是這麼來的吧!
然而,儘管歲月沖淡著初相見的悸動與激情,但肯定的是,
哪天真的少了對方的存在,滋味可就宛若世界末日般的難熬,
分不清、亦無需分辨箇中情感是家人或情人,
直是明白的知道,對方就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
這便是踏入婚姻生活後,情人之間最詭譎奧妙的情愫。
許多人總喜歡追問著親情或愛情之間的分野,
深怕情侶彼此的感情,最終遁入親情的窠臼,
但我總是務實的認為,只要內心中存在著「無可取代」的地位,
則感情屬性為啥,真有那麼重要麼?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以詼諧逗趣的敘事,描繪著當代男女最在意的感情習題:
結婚是否作為愛情體現的表徵?
交往日久,倘若沒有進一步踏入婚姻的打算,難道就是對愛情不認真麼?
劇中可怡(衛詩雅 飾)為了逼男友阿佳(陳家樂 飾)結婚,
希冀採取先有後婚來脅迫,卻發現阿佳居然購買事後藥想使計讓她服下,
心灰意冷之餘,決心暫時分離渡假打工去。
而當可怡真正從阿佳的生活中消失後,兩人過往甜蜜點滴歷歷在目,
讓他深刻的理解,甚麼關係都好,但生命中就是少不了可怡的參與,
縱使對結婚仍存有相當的疑慮與恐懼,但無礙其鼓起勇氣向可怡求婚。
轉個念思考,不想結婚的,總會以「既然相愛,又何必拘泥名分」,
但假若攜手的伴侶確實為一生不可或缺的那個「對的人」,
則對方希冀以婚姻來表達對彼此愛情的具體表徵,又何必吝於給予名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