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殺小說家.JPG

小說人物與作家之間,向來都是微妙的依存關係。

小說人物儘管為作家所創設,然當該著作成為家喻戶曉的傳奇時,

人物在書迷的愛戴下,開始產生種種制約效應,

箝制著創作者不再能夠天馬行空的擘畫情節,

而必須更多考量著閱讀者的感受,

某種程度等同於將虛擬人物躍然於紙上,

具備著完整的真實人格,這是彼此關係間最耐人尋味的存在。

一如英國的經典系列作「哈利波特」,

每每新的作品問世前夕,J.K.羅琳最苦惱的,

便是哪位讀者所熱愛的角色,在接續的故事中逝去後,

是否會讓讀者黯然神傷,這或也是作者們,共通的創作困境吧!

 

可惜的是,本片並未從如是的觀點切入演繹,

而是以更奇幻的想像,臆想小說中人物的種種造化,

在現實生活中皆對應著特定的某人,

致使其人在閱讀小說結局,猜想箇中人物恐面臨死亡陰霾,

據此差遣殺手前往狙殺小說家。沒有料到的是,

殺手同時也是小說下的對應人物,

使其同故事情節亦相互連動,由此衍生出虛實交錯的精彩對手戲。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坦白說,電影的發想極具創意,動畫應用也頗為細緻,

但在故事的深度上,便稍顯薄弱,

或許這是小說改編電影向來的流弊,

期欲在有限的時間中描繪龐大的敘事架構,確實難度頗高,

基此僅能擇選若干精彩橋段重新拼湊,

讓劇作看似完整流暢,然實際上卻留有太多未盡說明的細節,

令人心生意猶未竟的感覺,

或只有閱讀過小說原著者,才能窺其全貌吧!

譬如:企業家李沐與路空文父親之間的恩怨、屠靈的身世之謎、

關寧與小橘子之間的虛實連結...這些支線情節,

倘若有更細緻化的演繹篇幅,相信會讓影迷們更加喝采。

 

而電影所點出的時代啟發,我稱之為「刻意下的偶然」,

亦即一切看似皆為巧合,但事實上底下卻滿是精心策劃的軌跡。

劇中企業家李沐憑藉著對手機訊息的全面監控,

找到了小說家筆下人物的現實翻版,

於是藉由這樣的同名巧合,找上了尋女若渴的關寧,

誆言只要殺了小說家,便能夠讓女兒歸來。

至於關寧過程中自以為與小說人物間的連結,

亦是李沐在掌握其筆跡書寫模式後,

趁機加上去藉以混淆虛實的把戲,

讓整個看似躍然於現實中的小說情節,

事實上或只是大數據匯流下的偶然罷了。

 

類似的手段,隨著網路監控更趨縝密完整,

未來勢必更進一步的被應用至所有場域,

此間是否會衍生出諸如電影所擘畫的謀殺陰謀,

堪稱為新世代最值得關注的風險因子。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