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所謂的『經典電影』,您的答案會是甚麼呢?
在觀賞本片之後,為了更了解故事的原本輪廓,特別又找了該片的首部曲、
也就是史蒂芬金(Stephen Edwin King)的『鬼店』(The Shining),
對照著前後敘事,著實讓恐怖電影迷的自己感到興奮不已。
個人認為,經典電影存在著一種『跨時空』的特質,
不論多少年過去後,即便早已成為塵封的檔案束之高閣,
某日在重新拿出來觀賞時,仍然會衍生出與彼時相仿的觀影體驗,就可謂之為經典。
而經典劇作的續集,同樣必須秉賦著某些延續性的特質,
它不單單只是向往昔致敬、錦上添花般的禮讚,
懂得透過導入雷同情節喚起老影迷記憶乃為基本,更需要在既有的故事架構上,
付諸更為完整性的發想,讓故事得以歷久彌新,使系列作得以雋永、而不流於歹戲拖棚。
作為一部令人驚豔的恐怖電影,必須介於現實與虛幻之間,
將一切荒誕怪奇的現象歸咎於鬼神之說,乃是最為便宜行事的鋪陳,
最終往往流於虎頭蛇尾的弊病,或許藉由恰當的聲光特效,
博取影迷們的恐懼情緒,但當電影閉幕之際,總會令人留下滿滿的空泛感;
如何在靈異之說的背後,增添更為精彩的人性特質,
使電影更具有與觀影者共鳴的元素,則為晉升為經典與否的關鍵。
對此,『鬼店』著實具備了前述的經典元素,
藉由小說家的主角人設,在寫作靈感盡失之餘進駐漫無訪客的飯店,
屢屢酒精催化下的妄想,於腦海中浮現嘉年華般的景象,
進而在備感人生壓力的情境下,心生嗜殺至親的強烈欲求,
這顯然是屬於心理因素的現實層面。
另個角度,兒子道格則具備著閃靈(shining)的天賦,
得以瞧見來自於冥界的未知事物,營造出虛擬的幻想感。
在父子一虛一實的交錯間,激盪出電影創作的想像界域,
使父親種種發狂怪誕的舉措,皆可從雙重面向進行解讀,增添觀影過程的韻味。
(YouTube上有趣的激浪汽水廣告,將鬼店的驚悚梗發揮得淋漓盡致...)
至於續作『安眠醫生』,
則是恰如其分的掌握了前作的恐怖精髓,主角從父親轉到兒子身上,
情節上自然側重於以閃靈為主的鬼怪之說,據此發展出嶄新的故事脈絡。
然而,當中也不乏安插了向首部曲致敬的橋段,
諸如大廳內的鮮血潮浪、相仿的酒吧對話、浴簾後的老婦、
雙胞胎姊妹、以及最經典的劈斧破門探頭等,皆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讓續作與整個故事有著更緊密連結的同時,又不致流於炒冷飯的弊病,
並且創造出另個小女孩,為接續可能的系列作預作鋪陳,絕佳的擔綱起承先啟後的角色。
史蒂芬金總是沒讓自己失望,
猶記得第一次接觸其劇作,是『紅色玫瑰』(Rose Red),
那種陰鬱的風格迥異於尋常的恐怖電影,在觀影過程中,
一步步引領自己走向毛骨悚然的驚悚感。
時隔多年後再次觀賞『安眠醫生』,
重溫了史蒂芬金的獨特恐懼,印象深刻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