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JPG

先前歲末年終時刻,閱讀某位影評人摯友的年度回顧文,

過往都會整理當年度值得推薦的電影,但其在該文中卻不禁感慨,

總覺得再發類似的內容,是否還存在著實質意義。

畢竟,受到疫情的衝擊,

這些年進場觀賞電影的人數銳減,加上各種串流影音平台的蓬勃發展,

電影產業的多元化,致使評論已再難聚焦,

感動的鋪梗、心動的時刻,

或僅止於影評人一己,而越來越難以起到共鳴的感染力。

換言之,作為「大眾娛樂」的電影產業,走到今日,

儼然也不得不面臨到更趨「客製化」、「個性化」的十字當口。

 

面對摯友文字間所傳遞的無力感,

霎時間或深有同感,但卻無相應的安慰之語,

直到觀賞了本片,一切仿若都有了答案。

 

「曾經存在,就有價值」,這就是我的答案。

 

作為影評人,其職志不該在於讓自己的文章舉世聞名,

永垂不朽,那是一種偶然的機運,有之很好,無之正常。

撰文的目的,應聚焦在尋找「共鳴者」的目的上,

無論在當下、抑或多少年過去後,

還有那麼個讀者,在閱讀過後給予禮讚,

抑或悸動於字裡行間的敘事,那麼評論就是有意義的。

換言之,存在的意義,不在廣為周之,

而是貴在為後進的共鳴者,留下心有戚戚焉的軌跡。

 

縱觀全片,活脫就是好萊塢一路走來的發展回顧,

從最初仰賴天候奇景拍攝的靠天吃飯、字卡師字字珠璣上的畫龍點睛、

著重精湛演技的默片、收音技術乍現的轟動、

樂團從配角躍升主角、打光設備的精進……

每一個時代的演進,都命定著從業人員的起落,

倘若不想被埋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則與時俱進的迎合潮流那觸不可及的腳步,

就成為每個人底心下、揮之不去的夢魘。

 

尤其做為在舞台上曾經輝煌的明星們,習慣著被眾心拱月的期待,

一旦沒能瞬時覺察勢不可擋的變遷,

從主角淪為配角、甚或退居為龍套角色,箇中的失落感,將難以言喻。

基於這樣的窘迫,您或會發現到,

不少盛極一時的明星,總是在最為璀璨的時候,一步步走入墮落的深淵,

畢竟當被歷史洪流硬推著必須往前走,不容停歇的腳步,

終將壓得人們喘不過氣,進而做出種種驚世駭俗的舉措,

為的,或只是紓緩幾許重不可抑的壓力罷了。

端看劇中布萊德彼特所飾演Jack Conard的輕生,

以及瑪格羅比詮釋的Nellie LaRoy選擇吸毒的不歸路,都是斑斑血淚的案例。

 

相較之下,劇中的資深影評人道出了真知灼見,

與其時時忌憚著被時代所淹沒,刻刻對自我存在的價值產生懷疑,

倒不如換個角度解讀電影,試著用「曾經存在」的觀點來肯定從業者的貢獻。

畢竟,再俊俏的臉孔都會老去,再艷麗的鮮花都會枯萎,

然則,電影卻原原本本的記錄下他們最好的時刻,

這些紀錄之珍貴,不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稍減半分,

幾十年、乃至於幾百年過去後,即便影中人早已逝去,

當復刻影片重新問世之際,丰采依舊,

仿若不曾離開過般的,令人欣羨與景仰。

這才是作為電影人、應該有的職業認知。

但……站在掌聲的舞台上,又有多少人、看得穿呢?

 

電影產業是不是走到了盡頭?

串流影音平台是否顛覆百年來的閱聽習慣?

答案或許是肯定的,

但無論如何,我們卻無須為傳統電影工作者感到哀戚,

因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您們曾有過的付出,

都將永遠深刻感染著每位後進的共鳴者,歷久彌新。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