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是呈現真實的修羅殿堂。
唯有真實才能亙古流長,虛假的套路,
或許在短暫的時間當中,得以引領一時的風潮,
但當潮流退去之後,終究回歸到虛無,一片荒漠。
相信這樣的道理,任誰都懂,
即便是在做人處事的場域中,我們始終叮嚀自我的,
不也就是這些種種立基在真實的道德規範麼?
然而,可惜的是,道理眾人皆知,
但真正可以達致的,卻是少之又少。
截因可能是在人生的歷程中,學習了太多的虛假技法,
致使我們存在著太多足以偽裝的工具,反而讓真實從而被掩蓋住;
又或許在攀向人生巔峰的歷程太過煎熬,
對於過往歲月,往往有著令人不忍卒睹、不堪回首的恐懼,
據此讓自己選擇了無視,選擇了以當下成功的角色作為立基點,
從此以一個沒有過去的身分迎向未來,建基在一種虛假的基礎之上。
顯然的,就好似萬丈高樓卻有著貧乏的地基一般,
人生的頭重腳輕,結果無疑將自己置放在搖搖欲墜的危險境遇之中,
一旦往昔的記憶稍有漣漪,重新的將自己帶回到彼時的情境,
在從未有過正視這些痛苦不堪經歷的體悟下,再次憶及的結果,
總是讓自己有著不可承受之重。
則在極度恐懼之下,走上了自我毀滅一途,將成為不可避免的危殆。
回歸到藝術的場域,
為何那些藝術家總是需要憑藉著酗酒嗑藥,
才能創作出膾炙人口的作品。原因呢,正如前述所言。
藝術唯真才美,但真的前提,
必須是建基在創作者個人對於自我人生的全面觀照之下;
唯有真正面對人生的歷程,體悟著過程中喜怒哀樂的點滴,
才有機會用最真實的筆觸,擘劃出為人稱頌的傳世作品。
但是,當創作者的過往篳路藍縷,當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時,
類似的自我觀照,著實便讓人心生畏懼,絲毫沒有再次憶起的動力。
於是乎,為了創作,為了臻至巔峰,只好尋求種種麻痺心靈的方式,
藉由酒精與毒品的催化,讓自己處在虛幻狀態下去探詢真實,
半夢半醒的完成所需的創作,並在完結之後,回歸到正常的心理狀態。
如此"真實自我、虛幻創作"的二元模式,
正是藝術家們賴以維生的心理狀態。
本片即是以藝術中的虛實為主題,
敘述某個名不見經傳的畫家,擁有著境遇堪憐的生平,
但卻真實的將這些駭人的經歷,透過畫作一一呈現。
作品在其身後成為主流藝術殿堂的熱門展品,
卻屢屢讓觀賞者陷落到一種妄想的情境,最終無可承受的走上絕路。
從中對於所謂的當代藝術,進行不少戲謔性的批判,
認為在商業手法的極致操弄下,當代藝術已經宛若本夢比的屠宰場,
執行起養套殺的炒作技法,可是絲毫都不亞於股市來得殘酷。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由傑克·葛倫霍、 蕾妮·羅素、 扎威·阿什頓領銜主演,
敘述一名鬱鬱不得志的藝術展場助理約瑟芬妮,
在住家處發現一名老人迪斯在拿著畫作到資源回收桶的過程中猝死。
約瑟芬妮看著老人的作品,大為驚艷,
認為這些作品必定可以在藝術圈大放異彩,從而讓自己名利雙收。
於是將老人家中剩餘的畫作全部搬到自家,
準備與藝術展場總監羅朵拉合作,掀起藝術屆的迪斯浪潮。
就這樣的,在約瑟芬妮提供作品、羅朵拉策展、
以及找來著名藝術評論家莫夫的完美組合下,
迪斯的作品獲得相當廣泛的迴響。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畫作後顯露著種種真實的情境,
觀看當下,不僅僅是讓人想像著迪斯創作當下的現場,
更像是一種溝通的渠道,提供自己與過去記憶有所對話。
也正因著這種詭異特質,展覽過程中幾位主要的相關人員,
皆出現某種超自然現象後死於非命,讓其作品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莫夫在感到種種不尋常的氣息後,對於迪斯的生平進行調查,
發現他的成長歷程,存在著家暴、謀殺、以及虐待等情事,
致使他日後從戰場退役後,長年進到精神病院療養。
而這些讓人不堪回首的往事,則是一一的在畫作當中呈現,
讓畫作本身儘管呈現了真實,卻因著陰鬱風格而無法令人久視,
恐有勾起個人傷心往事之虞。
鑑於這樣的危險性,莫夫極力勸說約瑟芬妮放棄全部畫作,
但約瑟芬妮在名利的蒙蔽下,怎麼可能聽從莫夫的建議。
最終兩人也分別死於幻想的情境,
讓策展人羅朵拉毅然決定將迪斯的作品全部丟棄,
使這些曾被評論為無價之寶的畫作,淪為沿街叫賣的庸俗圖畫。
顯然的,作品的本質不曾改變,但價值卻隨著展出場域的不同,
存在著迥異的差別,這才是藝術的真實面貌吧!
小評本片,整體拍攝的藝術質感絕佳,
驚悚程度令人想起電影"窒息"(Suspiria),
同為細緻刻劃人心的恐怖電影。
唯比較可惜的,是片名"絨絨圓鋸"(Velvet Buzzsaw)
原是劇中羅朵拉在成名前所創設的劇團,
也是她不願重新再憶及的荒誕歲月。
對照著迪斯作品的特質,其實可以在該面向多加演繹,
讓整個故事的軸線更加清晰,直指人們莫敢面對過去的本性。
相對輕描淡寫的結果,致使劇中每個死於非命的主角們,
其虛實之間的交錯未能清楚呈現,流於一種貞子式的無厘頭鬼片。
(諸如莫夫進入隔音間的那場戲,
便將不敢正視自己過去的意象絕佳呈現。
聽著自己曾經做出的各種評論,恐怖氣氛宛若遭到霸凌一般,
自己只能夠摀住耳朵來阻止一切繼續發生。
由此顯現出,在歷經評論一再遭受到質疑的情況下,
心下所存有的信心驟然消失,已然陷入到一種茫然的境界,
此時根本不敢去面對自己過去的諸種評論,
絲毫無法想像著彼此的個人是多麼的毒舌。)
劇中對於當代藝術的諷刺,
以當中球體展覽的喋血案最為一針見血。
球體展覽,在其中設計了許多洞,
提供給觀賞者自行選擇將手置放在裏頭,
據此進入自我冥想的狀態,讓每個人所感受到的展覽體驗各有不同。
正是這種各有不同、各說各話的特徵,
讓當代藝術存有著無限的可能與想像空間,
但反過來說,未有定於一尊的結果,
就是甚麼都有,也就是甚麼都沒有,任何事都成為自由心證,
讓創作只淪為配角般的觸媒,而不再會是作品的本體。
擺明了球體旁躺了一個血淋淋的屍首與鮮血,
但展覽者卻將這些當作是展覽作品的一部分,
甚至進一步的讓鞋子沾上血跡,到處踩踏在展場空間中,
形成全新的作品意象,絲毫沒有人發覺,
這裡的的確確發生了一樁兇殺案。
儼然對於當代藝術,做了最嗜血的嘲諷。
再則,迪斯作品的大起大落,亦是當代藝術遭到商業操弄的典型事例。
從資源回收桶拾回的作品,經過了藝術評論者的吹捧、
展場總監物以稀為貴的總量管制、以及各式展覽話題的炒作,
一舉讓畫作成為奇貨可居的稀有財,
獲得不少名流士紳的青睞,紛紛高價收購做為珍藏。
但假若您以為這些珍藏,就只是擺在家中自己欣賞,那就大錯特錯了,
其背後所涉及的,依舊是商業邏輯的技法。
依循著各國對於文化藝術的獎勵,收藏展品的目的,
在於定期提供給博物館進行展覽,藉以換取稅務減免的優惠,
這才是收藏家真正渴求的利益。
基此,縱觀整個藝術品的價值體現,
其實真正具有藝術元素的,早在創作完成當下便以完結,
接下來的,無處不是商業斧鑿的痕跡阿!
迪斯的作品真有價值嗎?
從千萬估量的無價之寶,到街頭花費五美元就能帶回家,
顯然就像當代藝術一般,價值從來都不是作品本身所定義,
而端賴手中拿著畫的人物而定,涉及的是人,而不再是美。
這真的還符合藝術的界定麼?我始終懷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