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民黨初選期間,就曾閱讀了『從郭董到果凍:相信郭台銘』一書,
基本上,該書娓娓道來郭台銘先生的創業歷程,
以及毅然決然從商轉政、參選總統的心路轉折。
猶記得當時讀畢,蓋上書本後,我乍現的第一個念頭是:
『如此歷經白手起家到首富、具備完整國際觀與前瞻視野、
再加上秉賦忠孝節義修為的完人,
倘若能夠來擔任台灣總統,該有多好。』
然而,書中所論及的種種,
卻也同郭董在黨內初選時所給予外界的印象相仿,
儘管我願意相信當中所述皆出於真心,
但擺在當代的群眾、尤其是年輕人的跟前,
那是最希冀揚棄傳統道德約制、期待自由奔放的一群,
徒然將過多的做人原則與箴言置於其上,
接受度如何,就有待考驗了。
換言之,該書做為人生的勵志書籍,或可謂之經典,
但用以當成是塑造政治人格、期待藉此親近群眾的目的,恐怕就大打折扣。
畢竟,一提到『鴻海』,一般人普遍的刻版印象,
就是『血汗工廠』、就是『親中』,再對照書中所云,
反倒會覺得有那麼點矯情的意味,事與願違。
而身為郭董身旁最倚重的大數據專家高虹安所撰寫的『面試郭台銘』,
以作為貼身幕僚的視角,去詮釋自己所見所聞下的郭董日常,
與『從郭董到果凍』一書恰好相互呼應,
讓郭董踏入政壇所述說的種種理念與想法,有了最真實的側面印證。
誠然,作者的筆觸洗鍊,內容生動詼諧,同時富含著智慧科技的縱深,
想一窺鴻海集團的經營哲學,
以及如何試著將大數據應用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書會是頗佳的入門讀本。
但是,與『從郭董到果凍』相仿的,當書本期欲定位在政治領域,
希冀當成是人設功能取向,則如何說服群眾相信,
郭董對於人才的寬厚,是否同樣能夠澤披至基層員工身上,
甚至於達到愛民如子的大愛,相對就顯得薄弱許多。
畢竟,作者乃郭董的首席幕僚,獲得厚待自不待言,
故觀感上係屬正向也不令人意外;
然得天下必須擁有廣大民眾的愛戴,
群眾能否抱持同等正面的想法,才是至關重要的。
企業經營與政治事務的截然不同,
或是作者未來在踏入政界後必須去體悟的差異(相信她應可順利進軍國會)。
就以書中所敘述、郭董在不少高層會議場合中,提醒同仁要向其學習,
並且將其所屬的大數據中心直隸於董事長辦公室。
這看似表現出老闆對於該名員工的絕對信任與授權,
但在做為一步一腳印升遷至高層的同仁眼中,
這會否等同於一種特權呢?會否因此而遭受同僚排擠呢?
這種在企業經營再簡單不過的『用人唯才』、『充分授權』,
來到了政治的場域中,解讀將截然不同。
端看公務機關種種機要任用的爭議,縱有人盡其才之實,
卻也不免落入私相授受的質疑,這就是政治…
以下列點式摘錄我的讀後心得,與讀者們分享、相互腦力激盪一下:
一、許多人對於職場面試感到煩惱,
不知該以甚麼樣的面貌應對與老闆直向的口試。
然而,任何的矯揉造作,其實都比不上『真誠』來得重要,
畢竟偽裝總是一時,縱然因著假面而獲得錄用,
但進入到其中、卸下表象的虛偽後,
真實是否經得起考驗,才是接續真功夫的試煉。
與其如此,還不如打從最初就秉持著『有幾分就說幾分』,
於職場中選擇對自我真誠。
二、當職場領域朝專業鑽研,越是容易陷入到僵固化的象牙塔情境,
倘若未能從事物的本質、回歸到發想的初衷思考,
往往會讓問題走入漩渦般的循環,無法有效的獲得解決。
基此,如何藉由外部刺激來引領走出專業化的成見,
便是經營方法上提升問題解決能力的關鍵。
在公共政策盡皆屬於跨領域存在的情況下,
如何點破各自為政部會的盲點,做好橫向溝通串連的工作,
將是政策能否進一步優化的因子。
三、書中令我最為有感的,是作者敘述進入鴻海集團時,
郭董所祭出的『兩個保證』,一是收購其創業的公司,保障員工的工作權益,
二是將其父母納入永齡基金會的長照體系,解決安養父母的煩惱,
讓她可以無後顧之憂的發揮所長,如此惜才的氣度與胸襟,令人欣羨。
然而,其所謂『安養有賴專業』的思維,
或許符合企業適才適所的最佳化概念,但立基在親情的層面,
能夠親力親為的侍奉長輩,終究在意義上還是不相同的吧﹗
就像郭董對於母親的孝順一般,親臨才有真實感可言吧﹗
四、針對坊間對於鴻海早習以為常的幾個刻板印象,
作者也做了若干的解讀與澄清:
1、所謂的『血汗』非指對員工,而是出於一種自律的心態,頗有以身作則的意味。
(然而,老闆與員工之間的目標未盡相同,老闆衝的是企業願景與個人財富,
但員工領的只是死薪水,倘若老闆未能營造出上下共同的向心力,
獨獨用上行下效的籲求來要求下屬,試問誰能夠信服呢?);
2、『Cost down』並不是一種壓榨的思維,而是指在當前的微利時代,
如何透過更精準的大數據監控,減少閒置人力製程、
做到人力成本下降的目標,使微利產業其尚有利潤可言。
換言之,Cost down指的不是低薪,而是汰換生產製程中不符最佳化的環節;
3、『小便變黃』亦非指鴻海員工的身體狀態,而是日本企業家豐田英二的經營哲學,
係指要對所做之事抱持著誠惶誠恐的心態,隨時都不能卸下戰戰兢兢的狀態。
(坦白說,這些刻板印象能夠透過本書解釋有多少扭轉,
我還是抱持保守的態度,畢竟當代的網軍實在都太厲害了…)
五、郭董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檢視的是善良、正直、聰明、能力四種特質,
他認為如果不具備前兩項特質,則後兩項反而會害了自己。
個人覺得,這做為觀人處世的原則相當受用,
就像是星際大戰中最常說的『Dark side』,
即便秉賦了絕地大師的原力技能,若未能同時懷抱著光明正大的心胸,
終究還是會淪為黑暗勢力的馬前卒,能力再強也枉然。
六、書中提及到郭董家中享用『郭家定食』-水餃、米粉、滷肉飯,
這在YouTuber Joeman與郭董的直播亦曾秀過,相互對照的吻合,
使本書與『從郭董到果凍』當中所提到的各個故事,更增添真實的印證,
或許對於澄清外界對於郭董個人的許多誤解,多少有所助益吧﹗
七、對新創事業的描繪,是本書另個重要篇幅,當中提到,創業的三個秘訣:
1、不要距離自己的專業太遠,以免喪失核心競爭力。
創新可說是『老猴子玩出新把戲』,陳舊事務如何玩出新梗,
若沒有對該項領域有深入的專研,如何可能發現嶄新元素;
2、創業團隊成員同質性不宜太高,要具有互補性才能相會激盪,
一如提醒自己不該深陷專業的象牙塔,得要打開窗戶才能獲得光芒的滋潤;
3、創業團隊不要害怕犯錯誤,畢竟沒人走過的路總是混沌,
從來就不可能有穩贏的事,倘若預先擔心失敗,
則踏出新創的第一步將顯得顢頇艱辛。
八、書中提及郭董覺得當前政府四大基金的效益太低,
倘若能善用於創新產業,打造出獨角獸等級的新創公司,
將可能把收益從目前平均的13%,驟升至40%。
不可諱言的,那是一種理想,但一如我一再強調的,
政策思維從企業轉至政治場域後,局面將截然不同。
首先,將國家基金委員民間機構代操作的想法,監理成本過高,
一旦出現虧損狀態,恐將成為政治上的未爆彈,
這也是委託代操倡議了這麼久,卻始終未能付諸施行的原因。
其次,新創事業本身就是一種冒險投資,帶有著不可測的風險,
但政府基金多為國民退休撫卹等用途的資金,
是否合適於用作如此高槓桿的投資行為,著實是個大問號。
最後,新創事業『成功是偶然,失敗是必然』,
為讓人才有更充分的揮灑空間,新創投資泰半都會搭配著『沙盒機制』,
去豁免其相應的法規束縛,倘若為支援新創而祭出類似『失敗免還』的措施,
豈不是會衍生出更多私相授受、乃至於掏空國家資產的弊端,如何教人放手一搏呢?
易言之,此又是另樁在企業界豐滿、在政治界卻顯得骨感的思維,
說明了郭董未來若有志野望天下,還需要有更多政治人的敏銳度才行。
九、書中從AI人工智慧向下紮根的故事,看出郭董堅持『做對的事』的決心。
當其發覺中國的中學生都開始學習人工智慧、擁有完整的教育課程教本後,
隨即接洽出版繁體版的可能性。在無法取得國內出版權的情況下,
旋即吩咐作者著手編撰專屬國內孩子的讀本,在多方諮詢大專院校的專家後,
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人工智慧導論』的出版,
期盼藉此能夠拉近與對岸的距離,並縮短國內智慧化的城鄉差距。
箇中故事,除了展現郭董擇善固執的處事風格外,
也體現著對台灣總體向上提升的決心。
十、記得之前韓國瑜市長曾說他遭受到最惡毒的『劍橋分析』攻擊,
當時沒特別google,沒想到本書也有約略提及。
『劍橋分析』為一家英國的數據公司,其透過大量非法取得的個人資料,
於民調中做了特定的操作,讓期欲被攻擊標的陷入民調低迷的情境。
從理論上來看,在預先知悉該樣本的個人特質與政治傾向的前提下,
確實有可能捏造出偏頗的民調結果,
這在當時民進黨將手機民調納入初選時就曾被質疑過。
然而,韓國瑜市長的民調究竟是真低迷、抑或是遭受刻意操作的結果,
恐怕也只有等到2020年1月11日當晚才會揭曉囉﹗
以上,是自己閱讀本身的讀後心得分享,
總覺得企業圈與政治界之間的激盪相當有趣,
尤其是作者又同時具備著科技的素養,讓本書富饒著三個領域的融合氣息。
很是期待這樣的人才能夠進軍國會,為國家科技政策的優化貢獻心力。
基此,票投台灣民眾黨,
讓高虹安順利跨足政界,創造出更多耐人尋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