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閱讀過金庸小說的讀者,
泰半都會對於其筆下所描繪的武俠世界感到嘖嘖稱奇,
有別於其他作者天馬行空、自創虛擬世界觀的做法,
金庸的獨特風格,乃從真實的史實事蹟作為背景,
立基在眾所皆知的歷史故事之上,
再鑲嵌自創的諸種兒女情長與俠義風範。
藉以讓讀者在閱讀的當下,
與自我腦海中根深蒂固的史觀連結,
繼而形成一種共鳴,
使書中角色像是活靈活現般的從虛擬中跳出,
就像是真實存在過一樣的深刻,久久難以忘懷。
類似的敘事手法,往往也存在於人際關係的攻防上,
正所謂最高明的騙術,是『三分真,七分假』。
當您想著欺騙一個人,往往會告知對方幾樁真實發生的事項,
作為查證之用,使對方產生疑惑之際,
在歷經查證之後更加深信不疑,
從而連帶相信其所說的其他謊言,
此乃真包假的糖衣毒藥騙術經典手法。
一如坊間層出不窮的吸金詐財案,
那些衣冠楚楚的所謂總裁人士,
往往會邀集投資人前往某地會勘,
而後說著該處未來將如何發展云云,
進而誆騙大家掏錢入股,
殊不知眼前的諸項建設案與其所說的投資案之間,
根本毫無關聯性,
無奈大眾在信了該地未來即將繁榮的真實性後,
忘卻了接續查證投資標的的真偽。
相仿的道理,要使一個人對某人心生疑竇,
所運用的手法,也何其相仿,
只要向其人透露幾項不可告人的秘密,
繼而包裹自己杜撰的謗議,
則當其以秘密質問對方、使其百口莫辯之際,
往往就會令其先入為主的相信了那些杜撰的故事,
使有心人的詭計得逞,令人不得不善加提防。
在政治的場域中,這種現象尤為常見,
屢屢看著立委們述說著一段自己所編撰的社會時事情節,
其中或有加鹽添醋之嫌,但當其進一步質詢官員之際,
僅會以幾個相關的事實作為問題爭點,
讓業務單位只能做是非題的選擇,
進而在獲得官員正面答覆後,
彷若證成了自己所有的假設,
讓虛擬的情節成為真實,想來實在荒謬。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敘述一名遭到跟蹤騷擾的女主角,
委託偶然相遇的私家偵探調查原委,
案件很快地便告偵破,而兩人也隨即墜入愛河。
然而,在前夫的提醒與地方警長的告誡下,
偵探的黑歷史一一被掀開,女主角以此質問偵探,
其也坦承不諱的承認那段不願再被提及的往事。
自此,女主角就像是刻板印象般的,
相信了旁人對偵探的所有指控。
然最終事實證明了,
除了那些其確實曾做過的事情外,
其餘的,或都只是誤解與謬誤認知。
某種程度,這提醒著我們:
切莫因著片面的論據,
而去大膽斷言某人在人格上的真偽,
人際關係如此,在評析政治人物亦乎如此。
真正該恐懼的,或不是其人的善或惡,
畢竟人性總是多面向存在,
事實上本無絕對意義上的善惡之別;
往往引致人際間崩解的,向來都只會是猜疑,
沒有了彼此的信任基礎,
則再多奢談甚麼,其實都是假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