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DE RUNNER BLACK OUT 2022(銀翼殺手:2022黑暗浩劫) - Official Preview--YouTube
本影片長度約莫只有15分鐘左右,由渡邊信一郎執導及編劇,
為銜接經典電影"銀翼殺手"與續作"銀翼殺手2049"的第三支前導片,
先前已發布的兩支,分別為"2036:複製人時代"(2036:Nexus Dawn;Blade Runner 2036),
以及"2048:無處可逃"(2048:Nowhere to Run;Blade Runner 2048)。
三支影片,共同將銀翼殺手兩部電影作品間所構築的世界觀,描繪得更加詳盡透徹。
(想想,以電影前導片深入剖析系列作所涵括的世界觀,
在先前"星際大戰"(Star Wars)系列,抑或韓國的"屍速列車"等,亦援引相仿的手法)
故事描述在2022年,也就是接續著首部電影作品所設定的年代後,
新型複製人的壽命已改良得同人類一般,
但也因著複製人的無限擴充,引爆糧食,供電等環境資源稀缺的窘況。
因此,一群反複製人的人士聚集成為有行動力的組織,透過國家建置的複製人資料庫,
找到了複製人躲藏的確切地點,一一將其殺害,以期讓世界重歸由人類來主宰。
然而,複製人陣營也非省油的燈,
在了解到複製人的行蹤曝光,乃截因於資料庫遭到公開之故,
於是開始密謀將整座資料庫的基地炸毀,將資料銷毀殆盡,
使人類再無從對複製人進行追擊,達致真正的解放目的。
短片首先還是不免再次的譴責了人類擅於在人我之間分野彼此,相互為戰的人性原罪:
即便複製人再怎麼擬真,再如何與整體人類社會融為一體,
終究的,在人類的眼中,他們只不過都是一群"非人"的勞動力。
生存的目的,僅僅在於代替人類服勞役的功能性,
而非有作為人類自身存在的哲學價值。
當電影中複製人反抗軍在檢視殺戮戰場過後所倖存的生還者時,
掀開敵軍的盔甲後才發覺到:
原來人類所屬的軍隊,其實也都是由複製人所組成,
形成複製人自相殘殺的局面,更加顯示出人類對於複製人工具性的確立。
這說明著甚麼?
說明著一切的紛爭戰亂,皆來自於人類天性中的排他本能使然,
因著自私性的排他思緒,致使即便早已成為生活大熔爐的人類與複製人之間,
其仍舊未曾將他們視為同類,而屢屢在擘劃更美好的未來時,
非將他們納入通盤計畫之中,反透過"無用即銷毀"的工具思維,
忖度人類以外族群的存在,剝奪他們根本的生存權利。
遠的科幻情節不提,就近的觀察我們對於外籍勞工的態度,就是最鮮明的案例:
我們在考量外籍勞工是留或走的政策當口,從來都不是立基在勞工個人的因素,
而是以產業需求,以及本地就業衝擊等因素,來研判當下的人數是否該予以緊縮。
一旦確立了緊縮的政策方向,則離開(被消滅)就成為他們唯一的選擇,
即便他們再如何融入當地社會,始終也只會是作為提供補充勞動力的功能存在。
(或許基於保護本地就業與人口政策,如此管制有其國家治理的正當性,
但單就對於外籍勞工的態度而言,基本上與銀翼殺手故事中,
對待複製人的模式是幾近如出一轍的。)
其次,更為重要的,是在建置複製人資料庫一事上,這象徵了甚麼呢?
就我的理解而言,此乃人類用以分野相異群體的具體手段:
在資料庫建置之前,人類與複製人幾乎是不存在差異性的,
大家彼此生活在同一個場域中,難以分辨彼此的不同。
當資料庫建立之後,複製人宛若被貼上一個標籤,一個非人的標籤,
表面上或許可祭著醫療或社福需求等正當性,
然一旦如此清晰的特徵遭到揭露,被用以作為辨識敵我的目的,
無疑都將大大的撕裂其正向的功能,讓原初或許期欲保護的族群毀於一旦。
換言之,當複製人希冀完全進化與人類無差異的狀態,
這最後的一哩路,沒有別的,關鍵只在於諸此的種種標籤化作為必須除去而已。
某種程度,這與當前政府慣以作為社會福利政策推動的導向亦頗為類似:
當國家財政出現困窘之際,社福資源多所蹲節,致使其往往必須用於刀口上,
於是遂行殘補式福利政策,以種種特徵普查的方式,
來發掘社福資源需求者,便成為不得不然的作為。
然而,從杞人憂天的負面效應析之,一旦各該資訊在有意無意間遭到公開,
譬如當我們知悉了群體當中,哪些人是屬於低收入戶等特徵,
則類似分野彼此,群體間的排他性會否形成,便是頗耐人尋味的問題,
更遑論據此而來,所可能衍生出諸種負面效應接踵而來了。
誠然,國家治理中的財政控管至關重要,
普羅式的社會福利或只是種不切實際的虛妄,
但倘若殘補式福利政策必須立基在種種貼標籤式的手段上,
是否真的適切?是否會造成社會群體間的階級化效應,我想更是值得深究的問題。
總是別讓特定族群在獲得經濟實惠之餘,在社會中的生存境遇卻更顯艱辛,
相信那絕對不會是政策發想的初衷吧!
延伸閱讀:
銀翼殺手 (Blade Runner)--人類所想像中的複製人理型,說穿了就是奴役(2017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