喙養殺人鬼的女人.JPG

解離性人格症候群所引致的多重人格特徵,

向來都是小說劇集所熱衷創作的素材,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莫過於是奈沙馬蘭所執導的『異裂』(Glass),劇中具有野獸人格特徵者,

最終在遇見得以使自己重拾幸福感的女孩後,

頗有種被馴服的感受而減低其獸性爆發的頻率與強度。

又或在自己相當喜歡、奉為圭臬的電影『致命ID』(Identity)當中,

諸種人格之間在內心中的相互激盪與折衝,

不斷的在自我思緒下重組,進而按照用進退廢的物競天擇,

人格之間開始有了強凌弱的現象,最終使人格重歸於一,

使其人成為最狡詐、暴戾的窮凶極惡。

 

綜合以上所列舉的兩部經典劇作,

我們似乎從中得以歸納出關於多重人格的兩項特徵:

首先,就個人的內心而言,人格彼此之間並非和平共存,

而是宛若尋常人際關係般的存在,期間有互助互利的一面,

自然也少不了因立場不同而起的爭執對立;

一旦處世態度無法取得一致性的默契,

則一場源自於正本清源的人格大逃殺,也就勢所難免。

 

其次,從行於外的社會層面析之,

我們如何去協助多重人格者重歸其原始的純真心靈,

則找尋最初致使其解離的因子,就是箇中的關鍵。

因著感受不到來自於人際互動間的幸福感,

人格之下自然衍生的防禦機制,

引致了期欲保護本體的人格特徵浮現,

為有效捍衛本體的安危,解離人格往往挾帶著更強烈的攻擊慾望,

進而在強凌弱的法則,反客為主的凌駕在本體之上,

成為自我尚且都無法駕馭的人格。

惟有當本體重新遇現最初所導致讓自己處於不幸境遇的因子,

宛若回到過去般的重新活過那段晦暗的歲月,

喚醒沉睡已久的本真之後,

才有機會讓主人格再度取得身體的主導權,

體內所謂的多重人格,方能不藥而癒。

 

無奈,人總是具有感情的動物,相處久了自然衍生不捨之情,

即便是共處於一身的諸種人格,在相互扶持了幾十年後,

儼然也產生出無法割捨的革命情感。

縱使當初引致其解離人格的歸因消逝,需要捍衛的危機不再,

對待多重人格,卻不能像是工具人般的除之而後快,

反倒出於憐憫之心,由本體反客為主的成為主動捍衛者,

選擇以摧毀眼前幸福的方式,來保全其下各個人格體的存續。

或許正是基於這樣的角色混淆再混淆,

讓解離性人格在治療的手段上,顯得特別的棘手。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電影從一名小女孩遭到父親性暴力開場,

自此小女孩基於自我捍衛,

衍生出四種迥異的人格,然其本體為何呢?

個人以為,女主角京子並非本體,抱著娃娃的稚嫩女孩才是,

截因於在童年的陰影之下,其實她的內心深處從未長大。

也正因著孩提時期的不愉快經驗,致使對性愛的認知,

停留在骯髒、汙穢等負向的字眼,

是故凡是可能與性沾上邊的事務,要麼就是衍生人格應付,

要不就是相應不理,直到她遇見了得以打開其心扉的小說家…

或許諸種衍生人格明白,性愛本身也可能是幸福的泉源,

擔憂著本體在覓得幸福之後,

心下捍衛自我的心防將驟然解除,於是極力阻止兩人之間的往來。

但…宛若天雷勾動地火的愛情,又怎麼可能因此而熄滅了,

最終兩人還是有了最親密的第一類接觸,而且是何其美好的愉悅經驗。

作為本體人格的小女孩在有感自我畢生堅持的信念遭到摧毀之後,

選擇將娃娃丟棄,或許象徵著本格決定從其身體中退場,

讓獲得快樂人生的衍生人格--京子,繼續追尋那曾經遺失的美好。

 

當然,從個人的觀點,

我更傾向一切都是小說家在撰寫故事的過程中,

將自我解離成為書中諸位人物,在自己的內心底下,

展開一場自導自演的情慾大戲。

換言之,真正罹患解離人格的,其實是小說家,

四名女主角不過都只是其衍生人格而已…

 



arrow
arrow

    心如石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