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貝】電影預告│2014.02.21映--YouTube
觀賞電影"龐貝"(Pompeii)的初衷,是基於對歷史遺跡的好奇心所驅使,
畢竟很想了解一下當初龐貝城是如何被火山爆發埋沒的始末.
但看了之後,才發現影片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電影的趨向,
比較類似於電影"神鬼戰士"(Gladiator)加上"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的大雜燴:
前半段主軸敘述一名亡國的奴隸如何搏上位的過程;
後半段重點則在於維蘇威火山爆發引致龐貝古城覆滅的歷史即景重現;
真正對於龐貝古城的歷史刻劃,幾乎可說是付之闕如,這是自己認為比較可惜之處,
畢竟當電影少了這樣的歷史縱深維度,基本上影片中的古城是不是龐貝,好像已經無關緊要了,
讓該電影淪為尋常的故事杜撰,而沒有了史實的加持,少了那麼點考古的趣味.
電影的故事很簡單,主要以一名被滅族的凱爾特人Milo為主角,描述他如何從一個奴隸的身分,
因緣際會的結識了龐貝富商之女Cassia,而後一路從競技場打擂台脫穎而出,
並且在火山爆發的災難中不離不棄,與卡西亞譜出一段亂世中的兒女情長...
總評一下本片的劇情,說穿了只有兩個字:"老梗"...
(一直覺得女主角很眼熟,後來上網查詢之後,
才知道原來是電影"殺客同萌"中的艾蜜莉·布朗寧(Emily Browning),
雖說她是大家心目中的蘿莉系代表,但我總覺得由她來演出富家千金的角色,好像不是那麼合適)
說是"老梗"的原因何在呢?
通常這類肌肉猛男的英雄電影,免不了有幾個特點:
特點1.女主角通常都是花癡:
不知是世面見得太少,還是涉世未深,
總之女主角總是很快的就會和男主角對上了眼,幾乎可以說是一見鍾情...
特點2.男主角總是卑微的小奴隸:
英雄電影的肌肉男,即使曾貴為貴族(如神鬼戰士,鋼鐵力士等),中間一度必然淪為卑賤的奴隸,
而後仰仗著競技場的擂臺,一步部重新要回自己應有的地位.
特點3.反派大多屬於癡漢的角色:
所謂"英雄救美":英雄唯有在拯救美女的時候,才能顯現出他的Man Power,
因此電影中通常會存在一個大反派,用以突顯正派英雄的姣好身手;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這類反派通常會被設定為對女主角癡戀不已的角色,
用盡一切手段,也想要得到對方的一切,但最終都會遭到英雄男主角的殲滅...
而端看"龐貝"這部電影,以上三項特點齊備,因此我稱其為"老梗".
倒不是說電影本身有多難看,但就是讓人少了許多對劇情驚喜式的期待,
好像就是照本宣科,看看肌肉男前半段在競技場上展現的力與美,
而後緊接著預期中的火山爆發發生,經過一場狂轟猛炸的災難過後,電影就這樣ending了...
多少總讓人有那麼點失落感吧///
至於說到劇情的部分,個人尤其覺得不合理之處,在於當火山爆發之後,
幾乎整個城市的官民都受到了生命的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之下,
身為大反派的羅馬參議員Corvis,第一時間居然不是想著逃命,
而是繼續和奴隸男主角Milo,相互爭奪著女主角Cassia...這合理嗎?
一來,Cassia也不是甚麼國色天香,Corvis回到羅馬後,憑著其無上的權勢,要女人會沒有嗎?
二來,當火山爆發的毀滅性災難來臨之際,如果連命都保不住,爭到了女人,又有甚麼用阿?
儼然有那麼點悖離著大家所熟知的人性趨向.
為什麼會特別提到這一點,或許是自己對於電影本身,有著更大的期許吧!
對於類似的災難片,我總覺得那是個將人類對於大自然反撲之無能為力,得以詮釋得淋漓盡致的最佳時機.
人類縱使有著再先進的文明,面對著鋪天蓋地的覆亡災難,著時也使不上太多的能耐,
藉此可以讓世間的人類,重新的去反思:
人與人之間的輸贏之爭,是否真的那麼重要?
當面對著"大自然反撲"這個共同敵人之際,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合作?還是對抗呢?
倘若電影的劇組能夠有著類似的認知,那麼電影在後半段的走向,
就該是讓相互為敵的Corvis與Milo,為了共同抵禦火山爆發的災難,彼此化干戈為玉帛,
而非讓他們為了渺小到可以忽略的兒女情長,持續的戰到最後一刻...
當然,這是身為影迷的我,個人在觀影後的小小想法,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不是落入了另一種"環境保育"電影的老梗了麼?
也是...但我總還是覺得,這樣的劇情發展,會更具有啟發性一些.
最後,其實本片最讓人有所感的,是競技場的戰士Atticus:
身為奴隸,他要的真的不多,就是渴望著一個"自由"之身.
為此,他不停的戰鬥著,百戰百戰,但當他即將要進行恢復自由之身的最後一戰時,
才愕然的發覺到:原來這一切都只是個幌子,自由根本就是虛妄的,
因為只要為政者一更改遊戲規則,自己的自由又將如幻影一般的消逸.
最終,隨著火山爆發的災難來臨,面對著即將襲來的岩漿,他才露出會心的一笑,
高喊著:"我終於可以在死亡的這一刻,以自由之身離去..."
說真的,看著那一刻,著實讓自己有那麼點動容,
尤其是應景的想到了香港民眾正在力爭的普選自由,更讓自己有著無限的感觸...
大家總是喜歡將美國獨立的經典名句:"不自由,毋寧死"掛在嘴邊,
說是口號也好,視之為跟風也罷,總是將這句話當作是爭自由的圭臬.
但就拿民主國家之下,用來象徵自由的選舉活動來說好了,
給了你自由的普選,讓你有完全選擇執政者的自由,你就真的自由了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尤其是在這個電子媒體的時代下,
選舉早就不是選賢與能,而是一場金錢實力與媒體塑造的競合關係,
誰的銀彈多,誰能夠掌控更多的媒體話語權,誰便有可能在選舉當中脫穎而出.
換言之,給人民再怎麼多的自由選舉都沒有用,
因為往往我們不論怎麼選,結果大致上都是一樣的,
或許有人會以"同款,不同師傅(台語)"來安慰自己,
覺得縱使結果相同,自己來選總是比較爽,但那也真的不過是情緒性的自high而已,
本質上並無法改變由權貴來執政的局勢.
一旦這樣的宿命結構無法被打破,
則普羅大眾終究得在他們為特定階級所擬定的規則下生存著,哪來的自由可言阿?
所以說,如果香港民眾認為爭到了真普選,就是自由的開始,
的確,在選舉的那一刻,大家都是自由的,
但當你無法藉由自由選舉的手段,來擺脫權貴與中國干預的命定,
則那看似自由的選舉,從結果論來看,也不過就是個形式罷了,沒有絲毫的自由真意可言.
因此,若說"不自由,毋寧死",我覺得倒不如改成"唯有死,才自由",
就好像片中的Atticus一般,其實永遠都無法跳脫出身為奴隸的命格,
除了毀滅性的災難來臨,當一切讓他禁錮在奴隸階級的社會體制被摧毀,
則要談"自由",才有其實質性的可能...
但很可惜的,直到那一刻,大家也都不存在了...
這是個身為社會人的悲哀,無奈的是,似乎是任何人都無法逃脫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