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全片的演繹邏輯,不禁讓我想起小說『美國諸神』。
該故事描述因著科技的崛起,人們對於傳統信仰不再具有堅持與想望,
取而代之的,是新一代各種科技發展之下、應運而生的新神祉,
讓新舊之間在勢力上交疊消長,彼此展開一場屬於『相信』與否的追逐戰。
誠如本片中開宗明義所云:
『神與魔本就同時存在著,甚至於魔的源起還要更早於神。』
倘若以先來後到的正當性來論,誰才是鳩佔鵲巢、反客為主的那個角色,
或許本就在未定之天,關鍵呢…就是『相信』。
相仿的概念,在充滿拉丁風的動畫『可可夜總會』(Coco)當中亦可窺見,
逝去的人能否在陰間依然強大,取決於後代子孫的香火是否鼎盛依舊,
當自己逐漸被淡忘,當後人不再認為祭祀信仰是必要之際,
則距離灰飛煙滅,或也就不遠矣了。
然而,該如何去定義『相信』這回事呢?
也許該反向來談,為何我們會對曾經信任的事物感到質疑呢?
泰半的原因,皆在於其人出現悖離經常性作為的情境,
最通俗的說法,就是『發神經』。
當人們非以平日面貌示人,
我們總是很簡單的會冠以發瘋、起肖等負向性標籤,
並屢屢在科學無可解釋的情況下,選擇相信了宗教上所謂的『著魔』。
但回過頭來看,偶而情緒的正常能量釋放、突然間沒由來的暴氣暴怒,
很多時候,不也是家庭生活中的日常麼?
有相處必然有摩擦,有摩擦就會產生怨懟,
當怨懟日積月累,無形中便成為一種『心魔』,
待其能量蓄積到爆發之際,
或許就是宗教擅以定義為『惡靈附身』的狀態。
這也正是為何在宗教的解釋上,容易招致惡魔附身的特質,
皆是心中存有忿忿不平的情緒、抑或是對自我懷憂喪志的情境者,
畢竟前揭特質正好都是情緒到達頂峰、即將釋放的當口。
顯然,這種宗教解釋與心靈狀態偶然的吻合,
卻成為信仰用以強化一己謎樣化的神威,
而不曾、也不願讓人們去進一步沉思,
意識到這一切所謂的著魔,
根本只不過是一種人性情緒上的轉折而已。
(以下有雷,敬請慎入)
援引電影中的橋段,一家人紛紛顯露出不為人知的黑暗面,
當父親覬覦女兒的美色、媽媽不滿做牛做馬讓年華老去、
姐姐備感弟妹們誕生來稀釋資源…
種種看似悖離著良序家庭運作的乖誕行徑,
讓全家瞬時籠罩在惡靈入侵的陰霾中。
但…這些心念,難道不是事實麼?
真的不該存在於個人的心中麼?
心有類似的想法,就該是一種著魔的表徵麼?
一體兩面,唯有當您不願意接受、
乃至於不想去相信的那一面,才會成為『負面』。
過往,在訴求良序社會的共通道德觀的束縛下,
人們普遍存有著清晰的行為觀,約制著個人的言行舉止,
凡無法與之相容的,都將被視為異類,
恐被視作魔物、期欲除之而後快;
如今,道德觀念早已不再定於一尊,
在情緒勒索風潮持續解構人際規範之下,
甚麼是應然的正當行徑或也模糊難辨,
則試問又有誰能夠去界定某人的作為,
是不適切、乃至於顯露惡魔的特質呢?
我想,倘若傳統宗教無法去意識到如此的時代變革,
依舊堂而皇之的按照陳腐的教條教義,
將人性做出涇渭分明的正邪區隔,
則或許終將走入歷史的末流之中吧!
近期有部日劇『坡道上的家』,無疑就是最佳的詮釋,
一名狠心殺害自己孩子的母親,在外人看來,
絕對是死不足惜的惡魔,而弒子行徑,也毫無疑問是著魔的表徵。
然而,經過法院審判的抽絲剝繭,
當您進一步體察到她之所以做出如此令人髮指的行為後,
才會深刻的知道,究竟是真正下手的人是魔呢?
還是附加給奇人各種沒由來壓力、
引致她踏上不歸路的周遭人,才是真正手染鮮血的禍首呢?
由此發想,相信神魔間那無謂的分野,或也將一朝豁然開朗吧!
回歸到電影本身,坐實著典型驅魔電影的格局,
或許沒有太多的突破,唯在驚悚的氣氛營造上頗為到位,
融入著日常生活的情節,將家庭間相處的情緒折衝元素納入其中,
帶給大家心有同感的恐懼,讓您彷若親臨詭譎的現場,
充滿著還原的真實,就一部恐怖電影來說,可說是頗為成功。
留言列表